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破解"三农"难题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

2012-04-24 15:12:37  作者:SystemMaster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破解“三农”难题,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顺应世界潮流,在我国广袤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地上,解决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因农村要素市场难以流转、缺乏抵质押条件、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助推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背景与特殊课题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离不开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殊国情和背景。这种背景既包括不利金融发展的因素,也有可资利用的重要信用资源。

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对的最大经济和政治背景。“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支农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传统农业改造任务艰巨和农村市场体系落后,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还是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还偏低,农村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也使农村和农业成为中国非市场化比重较高的领域,农村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还没有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可流动的资产,农村金融所需要的商品要素市场环境发育程度很低,特别是农村缺乏规范的市场主体,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竞争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

中国长期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传统家族文化和长期形成的基层组织结构,是开展农村金融活动的现实人文环境。目前,中国农村基本社会结构一是在几千年封建农耕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家族群落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结构;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公社化运动、适应计划经济组织形式而形成的一系列基层组织,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逐步演变成现在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组织结构。这个背景既是现代金融在农村地区成长的制度性障碍,但如果利用恰当,发挥其内在优势,也可能成为增强农民还款能力和还款信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资源。

城乡分治的二元管理体制,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最大制度障碍。多年来,中国农村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都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下进行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由于身份的差异,导致在教育、培训、户籍管理、迁徙居留、市场准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文化生活、公共产品使用等领域享受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沟通形成很多壁垒,导致中国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出现完全不同的成长格局,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主导未来农村变革的三大趋势,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城市化解决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多但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基本矛盾,必须以农业产业化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必须以市场化解决农业和农村内在活力不足的难题。要适应未来农村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增强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孵化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品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找到最适模式,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

二、中国农村金融的供求特点与问题焦点

对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关键。一直以来,银行机构觉得在农村找不到有效信贷需求,而大量的农村经济主体又觉得发展生产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出现“难放贷”和“贷款难”的问题。这里面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有效信贷需求。对有效信贷需求有三种理解:一是按银行业的现行授信规则符合授信条件的信贷需求;二是有投入产出效率、具备内在还本付息能力的需求;三是具有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应该努力去做的项目需求。大多数银行机构都是按照第一种理解,认为在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授信条件的有效需求。事实上,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农业项目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质押条件和信息充分的要求,才被认为不具备授信条件。如能针对项目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采取灵活的授信办法,就可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对具有综合效益的信贷需求,可以把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剥离,属于经济效益的部分,银行按照第二种有效需求理解对它授信;属于社会效益的部分,应该由政府安排政策予以弥补。政府承担了为获取社会效益的成本后,也可以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

从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分析,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合作银行)现在和未来都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以江西为例,全省农村信用社2600多个机构网点已覆盖到每个乡镇,其涉农贷款占全省90%以上,每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各项新增贷款的70%以上,其支农作用不可低估。

从农村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分析,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融资服务的金融品种仅限于信贷,直接融资基本上没有展开;农村保险也是保险业最薄弱、最落后的环节,农民无法利用保险手段来分散生产和生活的风险;富裕起来的农民资金运营、投资渠道狭窄,致使一些农村地区赌博、高利贷、六合彩屡禁不止。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落后,导致农村大量显性的、潜在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问题焦点,并非机构问题,而是机制问题。问题焦点主要表现在五大矛盾,即农村金融需求面临的高风险与金融企业趋利避险的本质特性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与农民承担融资成本的低能力、农民生产的低效益之间的矛盾,农村经济实体普遍存在抵质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与现代金融严格的抵质押条件之间的矛盾,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区性特点与农村经济日益扩展的多样化、开放型需求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以信用为基础与农村信用环境缺失之间的矛盾。

三、满足中国农村有效需求、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途径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改革,使其与农村金融需求对接,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一是必须从农村经济实际出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在客户中发现股东、在股东中培养客户这样一种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合作金融有效发展的原则,不能在抛弃弊端时把合作制的很多优势也抛弃了,绝不能在股权结构上搞“去农化”。二是必须从对接农村内在金融需求出发构建农村信用社管理机制。一切企业产权模式的选择、管理机制的优化,都必须取决于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三是必须依托农村信用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拓展农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积极鼓励农村信用社开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加强与股份制银行的战略合作,利用农信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把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村信用社成为辐射广大农村的理财中心、融资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的接点,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

创新适合中国农村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抵质押不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走出一条以综合利用信用资源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之路。一是充分利用千百年来维系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借有还、诚信为本等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信用约束、联户担保方式,发展小额农贷、农户联保等特色信用保证贷款,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以信贷为纽带形成各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用共同体,创新各种担保方式,构成联保机制分散风险,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政府在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用资源,开展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的创新。加强与政府政策的互动,把政府的担保资金、贴息资金、补助资金引进来增强信用。通过以上办法,当信用增强到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那么原来不可授信的项目现在就可以授信,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

以信息化助推城乡金融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供给的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的落后。要加快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从技术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农民与开放市场无法对接的难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结的信息化网络,努力把现代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成熟的银行电子化技术与农村信用社特殊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等各类现代金融业务;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全面展开系统的电子化产品和服务创新;连通各种支付结算渠道,突破农村金融结算渠道不畅的“瓶颈”难题;发展各种新型转账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服务,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适应农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趋势,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继续推广提升小额农贷这类方便、快捷、惠民的金融产品。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比如,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广并全面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全省累计有1200万农户获得过小额农贷支持;创新推出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构建了一种“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中小企业和产业经营户发展;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创新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使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资产”转化成“资本”,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融资难题;创新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助学贷款,先后帮助数万名农村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建立和优化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与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着力实行“双层经营模式”:一层是适应大量非正规金融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额农贷管理办法,落实责、权、利明晰的绩效挂钩方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小额农贷工作机制,形成标准化的小额农贷操作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大量分散农户非正规化的金融需求。另一层是通过创新多种担保和保证方式,在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中较大数额的信贷需求。借鉴现代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和风险管控办法,对农村较大数额的贷款需求进行严格的授信调查和审贷分离,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查机制和贷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同时,通过建立和做强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解决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过程中的缺陷和矛盾,使中小银行能与大市场对接,全面增强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化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规模化经营能力。

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格局,尽可能地发掘和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一是农村金融业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互动,加强农村金融与有关涉农部门的平等合作,形成农村金融与城乡社区互动机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产业集群中把握发展机会。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基层政府及各类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互动,建立信用互动关系,提高分散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发展机会、风险防范、加强管理等问题。三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与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建设互动,通过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乡、村、社区)等活动,既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物质手段,又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四是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与政府扶持社区和“三农”政策互动,以信贷手段放大政策功效,实现“四两拨千斤”之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