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首都市民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这里。为了保住这“盆”净水,密云县2/3的面积被划定为水源保护区,300多家污染企业关停,坝上的商业、餐饮、娱乐等设施全部拆除。
保护水源是密云第一大事。在保水的同时,如何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保水,就要保护环境;富民,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如何转变?怎么发展?作为国家生态县、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密云县不仅保住了一库净水,农民增收的活水也源源不断。
从田间到车间,生态农业成致富产业
“过去,我们种玉米、杂粮,一户年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元,现在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糖醋液、诱虫板等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种植有机红香酥梨,不但保护了环境,收入最低的农户一年也能赚个一两万元。”庄头峪村果农赵永前说。该村位于密云水库南岸,现已成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有机红香酥梨种植基地。
密云县地处山区,过去依靠种植板栗、苹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农民人均年收入仅有三四千元。密云水库周边栽种着50多万亩作物和果树。不杀虫,会造成大面积减产;喷洒化学农药杀虫,势必会影响水质。“有水库,难致富”。水库一度被农民视为增收致富的“拦路虎”。
思路一变,发展方式也随之改变。密云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采用赤眼蜂等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有机林果和绿色养殖,百余项科技项目在农业发展中得到应用,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
“这些新技术好比生物兵,既能杀死害虫,又对植物无副作用,还不影响环境。每年能减少化学农药6万余吨。”密云县农委主任蒋学甫介绍说,密云县对此提供专项财政补贴支持,近五年来投入近5000万元。
“保水,保出了青山绿水,也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能‘绿’的农产品全‘绿’了。”密云县副县长吴成全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有机食品基地已达41个,无公害食品基地92个。生态农业成了农民的致富产业。
能不能把这些优质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和就业实惠留在农村?
近年来,密云县在库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带动农户致富力强的生态友好型食品加工业,逐步形成了奶牛、仁用杏、板栗等10多条完整的产业链。短短几年,先后吸引了伊利、张裕红酒、今麦郎等70多家企业。而今,密云已成为首都绿色食品企业最大的产业聚集区,辐射带动全县8.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万元,是五年前的一倍多。
“生态产业让农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农民富了,生态环境就能得到更好保护。”密云县代县长王海臣说。
发展民俗旅游,美丽山村成“聚宝盆”
初冬时节,行走在密云乡间,随处可见整洁干净的村庄。
长达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林木覆盖率由5.98%提高到64.03%,这使密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市区40倍,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密云水库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捧起来就能喝。
有山有水的密云乡村,吸引了大量京城游客纷至沓来。葡萄架下,葫芦藤旁,冰瀑下面欢声笑语。“举保水旗,吃环境饭”,去年密云旅游收入达10多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密云县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里环境好,空气干净。”一位来密云西北部石城镇石塘路村的游客说。“靠着这青山绿水,我家一年能挣五六万块钱。”石塘路村民俗户张秀英说,她经营着一家民俗饭店,旅游旺季搞接待,淡季在家里编点手包等手工艺品,也能赚个几万元。
现在村里已有112家农户吃起了旅游饭,占全村农户的90%以上。另外,村里还建起了黄金梨、李子、杏、大桃等精品采摘园。而在几年前,石塘路还是周边有名的穷村,瘠薄的山坡地、单一的种植结构,村民主要靠国家补助过日子。
“穷保水,不好保。好空气、好山水,给我们带来了财源,我们自然也得对得起这方水土。”石塘路村委会主任孙兆峰说,现在,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通过管网,分别流到根据地势设置的处理点。
优质的环境成为农民致富的“原始股”。为了让这“原始股”不被破坏,保值增值,近5年,全县建了镇村级污水处理站251个,县里每年投入运行费用1100万元。污水经先进的膜生物工艺处理后,中水清澈见底,全部用来浇灌花草树木。全县范围内还建立起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今年,为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密云成立了由8051名生态林管护员、2000余名管水员和村级保洁员、300余支巾帼护绿队组成的环保队伍,每天在水库周边来回巡视,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此外,密云还严厉打击盗采盗运矿产资源,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废旧矿坑恢复工作,为青山“疗伤”。
建设生态环境,离不开财政支持。近5年,密云直接投向农村生态环境的资金就达20亿元。全县17个镇全部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34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市级文明生态村标准,密云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北京市排名第一。
据了解,5年后,密云将建成“绿色国际休闲之都”,休闲旅游产业将成为该县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一批世界著名企业已落户密云,发展高端休闲旅游产业。
真心实意帮扶,让低收入户快富起来
“这茬菜,没几天就能上市了。今年,家里两个棚估计能赚3万元。要是放过去种玉米,一年下来这4亩地也不过挣个1000多元。”51岁的河南寨镇金沟村村民夏成存感慨地说。
夏成存是村里的低收入户,弟弟、儿子身体都不好,母亲80多岁了,十多年来,靠给别人开货车挣钱,入不敷出。村支书王文英介绍说,村里有30多户收入较低,增收困难。去年,为了让低收入户发展设施农业“不差钱”,县镇村三级给这些低收入农户每家补助4万多元,又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银行”担保模式,“按揭”贷款3万多元,建起了两个大棚。“不会种菜也不要紧,每周五镇蔬菜办的工作人员都会进棚指导。政府真心实意帮我们走向致富路。”正在日光温室大棚忙活的夏成存说。
截至去年,密云全县年收入在45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相对低收入户还有1.2万户,80%以上处于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些低收入农户尽早过上好日子!”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介绍说,县委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全部致富。
为了让低收入农户尽快富起来,他们发展设施农业,日光温室每亩补助4.5万元、钢架大棚每亩补助1.5万元。今年全县共安排资金2000万元,专项扶持低收入户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现在,全县已有280户低收入农户依靠政策扶持,建成设施大棚650个,每个棚平均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以上。
在扶助低收入户发展富民产业的同时,密云大力支持低收入农户就业。通过建立城乡“手拉手”就业互惠机制,签约企业优先安置低收入农户等形式,解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1.86万人;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农户,目前,共有1148户低收入农户1446人在护林保水的公益岗位就业。
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相对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599元,同比增长45%,预计全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500元的相对低收入农户将达4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