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现代农业”“农产品有效供给”“农田水利”成为大家议论最多的关键词。刚刚召开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迫切。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农业人口大量减少,耕地供应不可避免地遭遇压力;另一方面新增城镇人口的消费需求又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城镇化让农产品供需偏紧的态势更为明显。而且,城镇居民对食品营养、安全、品质的要求更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靠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都是无法满足的。
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2010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东北地区集成推广了优质粳稻和玉米等先进实用技术,在黄淮海地区推广了玉米和小麦先进适用技术,这些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对于确保今年粮食“七连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200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只有51%,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还需要现代科技的进一步支撑。
农产品经营环节,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在面对“大市场”的时候,表现出极度的脆弱。今年部分农产品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价格上涨的时候,更多的利益被中间商和投机炒作者攫取;价格下跌的时候,农民往往又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如何适应市场化配置的要求,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
“转型”已迫在眉睫。如果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将严重影响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产增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如同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也会有阻碍,有阵痛。对于政府来说,新时期农业政策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这既需要中央财政投入,也需要地方的配套资金,并运用好政府这支“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另外,要让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和普通的农户,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农业转型驶入快车道。(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