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2010年国家区域规划:国家战略全面开花

2012-04-24 11:34:50  作者:SystemMaster

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热度不减。去年,区域规划“出镜次数”超出2005年至2008年4年的总和,而今年,各地区域规划延续去年之势,持续“高烧”。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为今年的“区域规划热”打响头炮,接踵而至的还有重庆两江、长三角、青海等,甚至深圳、厦门、珠海经济特区扩容等都陆续获得批复。临近年末,《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多位专家一起回顾今年区域经济“亮点”并展望未来区域经济新版图

西部

“新十年”再起步

视线转向西部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步骤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今年3月15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另外,万众瞩目的内陆惟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在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也是西部发展新十年的关键起点。发轫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硕果累累: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万亿元增加到5.8257万亿元,年均增长11.7%;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54亿元增加到1.9239万亿元,年均增长14.9%;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72亿美元增加到1068亿美元,年均增长25.6%。

然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西部开发还要有新举措。今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明方向。同时,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国家将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主要是出于均衡区域发展,缩小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的考虑。”

【展望】政策仍然向西偏

据悉,国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数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速都将保持在10%以上。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表示,西部开发将将一直会延续。徐长乐则指出,国家的战略任务很清楚,“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以及在转移支付、产业要素和投资安排上也会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大开发的框架完成,接下来就是实施。”

东北

“二度振兴”发力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也得到国家持续“灌溉”。今年4月6日,辽宁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隔4个多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和《关于加快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再添一笔。8月17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涵盖了能源、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4个主要方面,并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迎来“第二次振兴”,是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1-2020年)》已列为“十二五”国家级专项规划。事实上,实施东北振兴以来成效显著。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然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体制、结构等矛盾突出,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展望】告别资源型城市

据悉,东北地区3个产业的比重为12∶53∶35,第二产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且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徐长乐表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资源优势,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不能单一依靠资源的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未来可发展文化、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应加快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布局。

中部

河南“洼地”待补

当然,中部也不乏亮点。1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宣布,正式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目前,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6个省份也已拥有多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包括“总纲要”《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指导各省发展的规划。

徐长乐指出,“中部崛起规划同样很重要,但是中部六省,目前各自为政,一体化很难。”记者发现,六省中目前只有河南还没国家级区域规划,无奈沦为全国经济“洼地”。为改变现状,河南已制定并发布《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但这一战略尚未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展望】六省比拼城市群

根据中部六省“十二五”建议,安徽将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山西将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河南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湖北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湖南加速构建以长株潭为核心、环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专家称,未来5年,中部竞争将是各省城市群的竞争。

东部

长三角“赶晚集”

在徐长乐看来,今年区域经济规划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批。2005年就开始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真可谓“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今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在诸多规划区域中,长三角区域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其他规划区域不可比拟的。”

事实上,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之前,东部已有10余个规划出台,包括北部湾规划、珠三角规划、海西区规划、上海“两个中心”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海横琴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展望】京津冀规划出台

“2008年以来,跨区域的指导意见和规划陆续出台。总体来看,沿海规划占了大约60%。”郁鸿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沿海地区或仍将有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山东也在力争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
【回眸】

规划不怕多

“从目前出台的规划来看,各区域还是比较均衡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东部沿海在客观上有优势,机会也多。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各区域协同并进,国家对中西部重点扶持,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加大了支持力度。

而对于区域规划是否过于泛滥的问题,郁鸿胜表示,重点地区都该有。与其没有方向性地盲目发展,还不如国家从全国一盘棋角度来考量,出台规划引导,促成更准确的发展。

高汝熹则指出,规划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仅仅为了讨政策、讨资金而匆匆上报,地方要准确定位,国家要重点规划,区域政策的“泛化”将导致重点的不突出。

增速不嫌慢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过东部地区的增长水平。

2009年持续这一态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比东部地区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预计全年仍继续快于东部地区。

高汝熹认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是国家投资拉动的。事实上,在投资不多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增速并不慢。东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和调整结构来实现。“如果未来投资仍偏向西部,那么,增速还是会延续。但是过度的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单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是不太可持续的。重量更需重质。”空心不担心

东部沿海地区被视为“世界制造基地”,但是目前产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的底端,研发、品牌等环节薄弱,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中西部地区拥有成本低、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发展规划也为传统产业的转移提供了通道,从而推动产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合理布局。在徐长乐看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和调整空间结构正是区域经济2010年的又一大亮点。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是否出现产业“空心化”情况,郁鸿胜认为,“不必担心”制造业转走,东部沿海的制造业虽然空了,但最终适合发展的产业会被慢慢培育出来,有关低碳、绿色、环保、民生等的产业将会留下。

轨道不愁建

2010年是高铁建设年。2010年7月,沪宁高铁开通;2010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创造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试运行跑出惊人的486.1公里/小时,中国高铁站上了一个新的阶梯。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31公里,是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这一年,城际轨交也有所突破。10月26日,全国首条跨省市轨道交通——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花桥延伸段工程奠基。分析人士指出,上海轨交11号线延伸昆山,打破了苏沪两地间的行政区划限制,未来跨行政区轨交的“冰山”将继续融化。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改变了区域格局、经济格局,同城化效应显现,加速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活跃经济发展。”郁鸿胜说,“如果说飞机将中国与世界接轨,带动全球一体化,那么,高铁等轨交架起了区域合作的桥梁,加速区域一体化。”

【前瞻】

细规划补缺


“目前大区域布局基本完毕。”徐长乐指出,明年,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会越来越少,明年全国两会前,“该获批的也会获批了,中原城市群规划、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年底或明年年初有望出台”。此外,据悉,成渝经济区域规划正待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复。

在徐长乐看来,成渝都市圈规划不是一定获批,毕竟重庆和成都各自都已经有了国家级规划。郁鸿胜则表示,未来还会有区域规划出台,会集中在大区域的重点地区。以长三角为例,上海有“两个中心”规划,江苏有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而浙江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划,应该会有指导意见或规划出台。

此外,上述专家均认为,出台规划对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小行政突破

从已批复的区域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在跨行政区合作上作出的努力。可喜的是,有不少地方政府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有的建立定期协商机制,也有的自主建立利益补偿机制。郁鸿胜指出,区域合作可分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合作模式。另一种模式是制度合作模式,更有利于解决区域难点。

“目前出台的规划大多数是促进要素的合作,制度合作的能级非常高,是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合作框架,也就是除经济合作外,还有社会、人口管理、环境资源等民生事业合作,比如长三角规划。”郁鸿胜说。

但可惜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深层问题亟需突破。专家均认为,区域间发展的管理体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徐长乐表示,跨行政区发展的广度、深度都在加强,但是制度性安排仍缺乏。“目前还没有区域关系法、区域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政策、法制环境都有待突破”。

新产业萌芽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增长要更依靠内需。”高汝熹表示,经历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使中国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单靠投资拉动并非长久之计。

郁鸿胜则告诉记者,产业转型可以是二、三产业的融合转型;第二产业自身从传统走向先进、再转型为战略新型产业;第三产业不只做消费、民生服务,也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自此吹响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号角。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的突破。”徐长乐称。

铁引擎提速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工程建设进度,到2020年,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形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

据了解,“四纵”为哈尔滨经大连、沈阳到北京;北京到上海;杭州经福州、厦门到深圳;北京经武汉到广州四条南北走向线路;“四横”为太原经石家庄与京沪高铁接轨再向东到达胶东半岛;西安到郑州、向东与京沪高铁接轨,向西延伸到兰州;武汉向东连接合肥,在南京与京沪高铁接轨,武汉向西沿长江到重庆、成都;长三角地区从杭州沿浙赣线,经南昌、长沙,继续向西,经贵阳到昆明四条东西走向线路。

“四纵四横”铁路网贯穿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有分析人士指出,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2012年之前,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将迎来高潮,到2015年,高速铁路的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之后投资将会放缓。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