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肃宁县尚村镇内村村老汉许万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既是十户的调解员;又是村代会代表;作为党小组组长,每周三晚上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学习;作为村特色蔬菜种植合作社会员,每月还要参加一次培训。用他的话说,这四个组织像张大网“网”住了自己的心,把他和集体紧紧连在了一起,虽说忙点儿、累点儿,但心里有了根儿。
这张“大网”就是肃宁县推行的农村社会管理“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维稳、民主、经济等群众“自组织”,并把党建工作渗透其中,形成一张覆盖“三农”的“大网”,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有效破除了村级党组织作用弱化、村民自治虚化、农民致富难、农村维稳难的4道“坎”。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万农民自愿加入到了这些组织之中。
河北省肃宁县是传统农业县,全县33万人口中有29万在农村。肃宁县委、政府体会到,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就是社会管理滞后,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县委书记安伟华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放了农民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解散’了农民。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找回集体感和归属感,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力量,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
去年以来,肃宁县结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突破传统的就稳定抓稳定、就民主抓民主、就增收抓增收“单兵突进”的工作局限,通过建立完善农村民主政治组织、综治维稳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广大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再通过在这些农民“自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把广大群众紧密凝聚在党的周围。
——探索建立村“两会”,百姓有了“顺气丸”。干群关系紧张是引发农村大量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肃宁县决策层认为村民自治以来,村民的权利往往仅限于选举村“两委”班子时投投票,对于村里重大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还没有真正得到保障和落实,村民自治成了“半截子”民主。为此,肃宁县在村级组织原来“两委”基础上,探索新增“村代会”和“村监会”。
据肃宁县县委组织部长季伟介绍,“村代会”就是每5-10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定村里的重大事务,是村里最高权力机构;“村监会”就是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整合为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村级事务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的村级组织体系,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四个民主”连成完整链条。建立村“两会”后,全县农村信访量同比下降了50%以上。
——村里建起“综治站”,百姓睡上安稳觉。村级稳定仅靠公安警察是难以做到的。邻里矛盾谁来调?村里治安谁来管?据肃宁县县委政法委书记张占山介绍,他们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3+1”维稳模式,就是在村级建立“综治站、综治小区、综治小组”三级组织和村治安巡防队。“3+1”维稳模式分解了村一级的担子,缩小了社会管理的层次和幅度,使基层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得到有效解决。
——经合组织快发展,架起农民“致富桥”。肃宁县通过加快发展各种协会、专业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逐步纳入进来,齐心协力闯市场,搭建共同致富桥。据介绍,通过采取能人大户领办、村组农户联合、院校基地合作、龙头企业带动、流通市场链接等方式,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种协会、专业社等234个,涉及196村,带动农户近4.8万户,农民年增收近1.5亿元。
——群众组织建起来,党员有了“大舞台”。去年以来,肃宁县发展各种大大小小群众“自组织”7000多个。按照“群众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肃宁县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村建立党总支,再按行业、产业和党员分布情况设立党支部。同时在农村经合组织、维稳组织、民主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选拔确定各类群众“自组织”负责人时,优先考虑优秀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全县新建党总支10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1641个,全县10760名农村党员中50%以上成为群众“自组织”的负责人或骨干。
肃宁县还注重农村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培养,把各类群众“自组织”中的骨干全部列为发展对象进行培养,打破名额限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一批有本事、有威信、懂经营、会管理、群众认可的“能人”,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去年以来,全县新发展农村党员491名,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中国社科院“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我国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能再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整体推进。肃宁县“四个全覆盖”模式,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样本。(记者张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