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建成渝城市群 关键要激活中小城市(图)

2013-04-04 09:08:44  来源:周季钢夏元  作者:重庆日报

从“1+6”框架协议,到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从共同承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到联手打造成渝城市群,川渝合作不断被赋予新意。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案例已经证明,在一个区域内培育“增长极”,将促使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在城市群内形成产业互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A

川渝更需经济一体化

核心观点

经济一体化就是消除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

重庆日报: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胡鞍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于1950年首次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人才与信息的跨地区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地区之间分工和协作,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利益攸关方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协调配合,缔结条约或协定,实施共同政策与措施互惠互利,从而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

核心观点

经济一体化不是“零和博弈”,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重庆日报:为什么需要经济一体化呢?它是“零和博弈”还是“双赢博弈”?

胡鞍钢: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争议。世界银行《东亚奇迹》(2007)认为,积极的地区增长溢出效应还是比消极的遮蔽效应影响更大:某个省的增长往往会带动而非遏制邻近省市的发展。同时,在地方发展中,靠近经济中心周围的市场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不可忽视的增长溢出效应。

从川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实践看,更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川渝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已经拉大。1995年,北京、上海、广东GDP分别为川渝GDP总量的39%、70%和152%;到2007年,这些数据已经分别变为62%、84%、210%。

重庆日报:为什么川渝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差距愈拉愈大?

胡鞍钢:从增长的角度来看,上述地区都进入到经济起飞阶段,但是不同的飞机会有不同的发动机。形象地说,沿海地区是两大发动机(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而川渝之前主要依靠一个发动机(地区经济一体化)。只有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继而再启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发动机,川渝两地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快。

B

中国城市群有提升空间

核心观点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只分布在以大城市群为中心的经济区

重庆日报:今年两会期间,重庆和四川都提出打造成渝城市群。城市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胡鞍钢: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增长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或聚合经济效应。

一个基本的经济学现象是,生产、贸易和创新获得空间集中有着自我维持的倾向,并且会创造条件,劳动力、资本、新技术、新创意等都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吸引更多的经济活动聚合起来。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地面积的1.5%囊括了世界一半的生产活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只分布在以大城市群为中心的经济区。

重庆日报:您能举例说明吗?

胡鞍钢:比如,大纽约区的GDP,约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4%;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1%;五大湖区的GDP,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0%——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约占全美国GDP的67%(三分之二强)。

还比如,大东京区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的26%;大坂神户区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的23%;大名古屋区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的20%——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约占日本全国GDP总量的69%。

2007年,我国三大核心城市群的GDP总量只占全国的42%。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8%。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2%;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3.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0%。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城市群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

成渝城市群有经济基础

核心观点

2012年,重庆和四川的GDP占全国总量的6.8%,高于关中经济区、大郑州经济区等多个新兴城市群

重庆日报:打造成渝城市群,现有的有利条件包括哪些?

胡鞍钢:四川和重庆之间,有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群,具备形成增长极的人口规模效应。两地总人口超过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如果将川渝视为一个国家的话,将超过墨西哥成为世界第十一大人口大国。

四川和重庆,还具备形成增长极的地理规模效应。它的面积超过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9%,与法国的土地面积(55万平方公里)相当,而法国的人口却只有0.62亿人。换句话说,拥有1亿多人口规模和56万平方公里的川渝两地本身就具备了一个大的城市群的基本人口和土地条件。

此外,四川和重庆也具备形成增长极的经济规模效应。2012年,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38万亿,两者合计占全国总量的6.8%,高于关中经济区、大郑州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沈阳经济区等多个新兴城市群和经济区,且在全国总盘子中的占比在不断扩大。

还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城市群位于西部地区的核心位置,具备形成增长极的交通基础。川渝两地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大资金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区域内部已基本构筑起了重点城市间的快速通道和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和人流、物流的顺畅通达。

D

核心是建一批中小城市

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批中小城市。成都到重庆之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

核心观点

重庆日报:打造成渝城市群,还面临很多制度障碍。在您看来,这些障碍该如何突破?

胡鞍钢:首先,川渝两地应该打破区划藩篱,减少行政分割,推动成渝经济区共同市场的建立。

打造成渝城市群的最大障碍是必须要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减少人为的分割,自觉打破行政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和融合。因此,应加快市场培育,为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产业的跨区域整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

第二,要加快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体系,也要形成各中小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将川渝城市群地区建设成为交通发达的地区,最终形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的现代物流中心。

第三、要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

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在川渝地区的40多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的都是中小城市。成都到重庆之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这导致该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

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而两城之间以物资、人员、服务以及信息的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川渝两地尚未形成区域性增长极。因此,大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非常重要,尤其是永川、内江、宜宾、自贡、泸州等的聚集区域。该中小城市群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正位于成渝两地中间点,是最适合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

同时,中小城市建设对于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缓解川渝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壮大川渝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完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川渝两地还要共同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成渝城市群地区的城市和工业均布局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上,其生态环境对三峡水库的影响十分巨大。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是川渝经济一体化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编辑:zhongbp 责任编辑:刘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