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的‘一号文件’内容是改革,今后几年,教育部‘一号文件’都将是关于改革的。”在两会之前教育部举行的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宋德民传递了一个改革的信号: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破解难度加大,教育将进行持续性、系统性改革,以回应百姓关切。
措施一:构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缓解家长焦虑
“我们的教育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等,这些问题群众还不满意,我们正在研究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长期以来社会高度关注。为了破解这一痼疾,教育部今年要在“统筹”上下功夫。
“我们将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5个学段,统筹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个学科,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5个环节,扭转学科分割,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科学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鉴于评价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选择方向。据郑富芝介绍,今年将加强评价考试制度改革。“这项评价改革已经研究半年了,今年将推出试点。”郑富芝说,这项改革一是扩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围绕立德树人、综合考察学生的发展情况,推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要引导大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率,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二是推进中考和高考改革,把课程标准作为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使考试与课程、评价统一起来,有效衔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规范考试命题人员资质,中考、高考命题人员必须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实际,提高命题的针对性。
“考试评价制度没有解决好,教育领域就很难有效率,所以,今后要加强评价考试制度改革,让孩子们的作业量适度,有休息和睡眠的时间,缓解家长焦虑的状态。”郑富芝说。
“我们通过让孩子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而换取的分数,从效率上讲是不合算的,与其让孩子们花那么大的精力,不如让他们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郑富芝介绍,最后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营造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推动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就是考试分数、高考升学率。
“家庭是非常重要的育人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家长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分数。”郑富芝同时也建议家长,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要盲目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措施二:构建教育“立交桥”,让每个孩子学有所成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教育与就业等多方面体制机制,关系亿万家庭学子的切身利益,作为改革的重点,是‘牛鼻子’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
近年来,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普通本科和高职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进展顺利,各地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同时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论证。“特别是去年,有了四方面新的进展:一是本科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改革取得新突破。二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三是促进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包括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30个省区市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方案,此外,配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区域内对口小升初,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办法并提高比重。四是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继续对重大政策问题进行调研。”
“现在,大家都在憧憬中国梦,在教育系统中,我们也在憧憬‘教育梦’。每个家庭的教育梦,都与孩子的‘学有所成’有关系。”张力说,在今年新一届政府的任期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有新的发展。改革将在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和力促公平上下功夫。
教育部下一阶段将深入研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实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结合,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创造条件,最终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张力介绍说,为了回应人民关切,教育部将积极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在不同板块之间搭建阶梯,让大家可以选择性考试,分流式入学。
“四部委将协同督促各地落实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创造有利条件。”张力认为,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合力、务求改革实效。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