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七夕”近年来变得尤其热闹。
作为“情人节”,七夕节逐渐丧失了传统味道,被赋予了“洋”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商家的相关活动排山倒海,更将“中国的情人节”的意蕴推向了极致,相亲派对、求婚仪式和商家促销成了这个节日里最常见的景象。七夕节被简化为情人节,日渐热闹,而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却日渐式微。
七夕节遭遇“洋解读”,是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缩影。显然,全球化在增强各民族对话和交流能力、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民族文化的领地,文化的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恰如亨廷顿指出的:“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等。”国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迎合着西方标准、西方价值,对于表达着“国际化”的文化活动、文化项目更为青睐,无形中加剧了传统习俗内涵的暧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节日遭遇式微的尴尬,与其活动形式日益趋向简单同质不无关系。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在发展上生生不息,首先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失去了文化传统,意味着民族的发展失去了文化根基,失去了独立身份。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日益为各民族所重视,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可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命题。
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地在原则上进行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地传承传统,实实在在地过节,而且过出“中国味道”。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既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正内涵,更要充分拓展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避免陷入“热闹的七夕节,冷清的传统文化”的怪圈,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尴尬的处境。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