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让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

2012-05-03 09:58:22  作者:SystemMaster

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有两点:其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低。其二,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需完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转化率仅为40%左右。为何很多科研成果出了实验室就没下文?

一方面,许多科研成果从立项起就没有从农民生产需要的实际出发,导致了科技与生产“两张皮”。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不够扎实,一些短期的科研项目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

实践中也不乏农业科技转化的成功例子。甘肃的一位农技人员曾告诉记者,让甘肃粮食实现连年丰收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验人员前后用了5年多进行反复实践,才摸清这项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的适用海拔、降水条件、覆膜时间等关键性问题。

其实,解决创新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低的问题并不难。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给出了答案,要从机制上寻求突破。应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改变重论文轻应用的状况。与此同时,农业科研经费应建立起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鼓励对关键技术的长期攻关。

此外,提高转化率不应忽视农业科技企业的作用。一来,企业对市场需求最为敏感,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自身设有研发机构,科研攻关针对性强,可以对这类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来,一些农业科技问题虽然攻关成功,但是缺乏市场化的发现和推广主体,企业恰可扮演这样的角色。不妨建立农业技术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加速农业技术成果向企业流动。

我国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来已久。这几年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各显身手,农技人员队伍日渐壮大。如何稳定和强化这支队伍,真正调动起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走向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和农民“零距离”?

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从机制上探索。有委员建议,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农技人员的利益,把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与营利性有机结合起来,用好机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不失为一条途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而要让农业科技发挥更大威力,助推农业继续夺取好收成,则必须咬住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不放松,尽早将短板补齐。

【责任编辑 杨嘉 范蕾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