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七年 农民工们变了多少

2012-04-28 10:22:10  作者:SystemMaster
根据国家统计局117日发布的数据,2004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1390万人,到2011年外出数量发展到15863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如候鸟般奔波于乡土和城市之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历史巨变洪流中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什么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着?对农民工群体自身,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 2004年、2011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以“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研究”为题,两度对农民工群体做了深入调查和数据采集。根据最新形成的分析报告,对比2004年与2011年的调查结果,结果发现:

虽然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境况有所改善,但基本生活状态与7年前一致,维持在温饱略上水平。

说明:两次调查均采取拦截访问的方式,访问16周岁以上、具有农村户口、在流入地生活半年以上的打工者。更多数据可见《2011年进城务工者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研究》,详见www.horizonkey.com

收入有所增加 身份更加焦灼

农民工的支出结果日趋保守,日常开销的比例降低,而储蓄的比例有所增加。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转而更趋向农民身份:农民工的归属感下降。

对比2004年、2011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2004年农民工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而2011年该群体中,低学历群体比例有所下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占调查总体的近五成(46.1%)。除此之外,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亦有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经济收入有所好转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从2004年的34%,上升至201150%。零点2004年调查也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者(67.5%)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2011年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收入的中位值为2000元,其中近六成(56.3%)农民工的收入高于2000元,还有5.7%的农民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这说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比2004年有很大改善。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及其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消费行为愈加理性

2004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比较稳定。其中饮食、住房支出,仍然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最大支出项,2011(37.9%24.2%)2004(46%17%)此消彼长。同时,子女教育、医疗也是农民工的主要支出项。

在考察农民工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时发现,农民工的支出结果日趋保守,日常开销的比例降低,而储蓄的比例有所增加。

2004年,平均而言,进城务工者的日常花销占其收入的41.5%,储蓄占其收入的22.1%,寄给家里人的钱占其收入的大约22.9%2011年调查发现调查则显示:农民工会将47.4%收入用于储蓄,21.2%会寄给老家,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的比例为20.1%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农民工目前越来越善于精打细算,开源节流:2004年,日常开支超收入一半的农民工的比例为49.5%,约占半数;到2011年,日常支出超过收入一半的农民工仅有34.9%

工作更加不稳定

虽然农民工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仍然缺乏稳定性。

零点调查发现:2004年,被访者中有跳槽经历的农民工比例为23.7%;到2011年,这一比例为40.6%,上升了近二成。对2011年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2011年农民工人均跳槽次数为1.85次,年纪越小换工作的次数越多,90后人均跳槽2.1次,而50后的人均跳槽次数为1.6次。当问及农民工的未来打算时,有39.5%的农民工计划在1-2年内换工作。

这种较高的工作更换频率,无论是主观选择,还是为情势所迫,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都不能说是好事。农民工不满企业待遇频繁跳槽,许多企业却希望找到“熟工”,这种困局使得打工者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总是在不停地流动,用工企业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同时,这也导致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出现整体下降。2004年,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为3.57(5分制)2011年,农民工的满意度下降为3.11分。2004年,70.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而2011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仅为40%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