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万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昨日上午,北碚区静观镇集真村,刚满60岁的贫困户杨永贵领到了80元的养老金。这是他第一次领养老金。他乐呵呵地来到肉摊,买了两斤肥肉。“现在,除了180元的低保费外,每月增加的这笔养老金就可以改善伙食了。”杨永贵说,听说养老金今后还要涨,就不会给女儿增添负担了。
与杨永贵一样享受到养老保险这一阳光政策的,全市有300多万农民。今年3月30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重庆率先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包括全市300多万农村60岁以上老人在内的2000多万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超过全国水平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重庆,城乡居民保险走在全国前列。市发改委主任副主任、市统筹办副主任徐强说,我市在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上大胆探索和制度创新,基本完成制度空白填补和城乡保障制度的初步对接。
重庆市已基本解决城乡社会保障遗留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解决了90万征地农转非人员、14万三峡库区淹没农转非移民和近20万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
重庆市基本填补社会保障制度,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形成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养老保险制度。至2010年底,已有52.5万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已有21万多名农民工参保。
重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进行整合,覆盖所有区县,已有2620多万人参保(其中农村居民2200多万人)。
2010年,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达到141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40万提高至50万,达到社会年平均工资的19倍,高出国家医改要求6倍。
2011年4月,重庆市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员按时领取养老金。
“两翼”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昨日早晨8时许,江津区油溪镇居民舒福全匆匆吃了几个粽子,就带着两台吊机出发了。“自从转户到镇上来,活路多了,包包也鼓了,过去一年才赚两三千元,现在一个月就赚得到这么多。”老舒和重庆晚报记者聊起了他的幸福生活。
56岁的老舒是江津区转户第一人。过去,老舒家住偏远小山村,离镇上有20多公里。去年8月,听到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后,老舒没怎么犹豫就把户口转了。“转成城市户口后,农村权益可以继续保留,万一在城里待不下去了,回农村还有口饭吃。”转户后,老舒和老伴在镇上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住了下来。
徐强说,老舒只是重庆市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分阶段、分群体、分区域实施,允许转户居民保留3项农村权益,转户后5大城镇权益一步到位。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已有约200万农村居民转户。测算到2011年底,可完成300万左右农民工及农村籍学生等重点人群转户的第一阶段改革任务。
徐强说,重庆市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上市交易。截至目前,累计交易6.26万亩、成交103.3亿元。
徐强说,重庆市着力构建“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机制。坚持市级财政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每年安排9.3亿元专项资金引导31个远郊区县完善城市功能。建立“一圈”与“两翼”区县结对帮扶制度,每年帮扶量不低于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1%,近年来累计援助实物量7.84亿元。2010年,“两翼”农户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为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