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打造兰西经济区

2012-04-26 15:00:20  作者:SystemMaster
西部的后发优势正愈发明显。各类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在广大的西部大地诞生。

早几年前,我国区域已形成东、中、西部并行,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新区域经济版图。而作为欠发达的西北区域,在前一轮的新区域经济版图布局中,尚无重大建树,特别是甘肃、青海两个毗连的省区,地理条件艰苦,经济环境欠佳,单纯依靠自我打拼,是无法实现快速发展的。要与全国其他区域实现同步发展,必须得到国家区域政策的支持。

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档口,对于国家政策眷顾的诉求更为强烈。经过前10年的大开发、大发展,甘肃、青海及兰州、西宁纵向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从横向比,与东部省区和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差距甚至还在继续扩大。并且,国家在西南地区重点发展了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在西北地区重点发展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很明显,在西北地区的西部、中部的广大区域,已成了无规划经济区的空白洼地”,新区域经济版图对于甘肃、青海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这就为今天的兰西经济区的出台提供一个很好的潜台词

这无疑为在西北的中心及交通枢纽地带构建兰西经济区”,打造中国西兰经济带,政策洼地建设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也成为了西部大发展第二个十年计划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提出构建兰西经济区第一人的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贺有利是我国著名的三产化学者,他认为,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间隔,积极开展跨省经济联合,已经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甘肃省委确定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开展兰西经济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由贺有利任课题组组长的兰州西宁经济区课题组在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兰州西宁经济区研究报告》,建议甘肃、青海两省穷穷联合,兰州、西宁弱弱结合,把甘肃、青海三省区联合起来,突出农牧业、矿产和绿色能源等优势,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以此为契机加快西北地区中西部广大区域的发展,并一时成为两会焦点新闻。

并提出了两圈、一轴、五辐射、五互动”,是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发展框架构想。两圈是指兰白都市经济圈、西宁都市经济圈,包括了甘肃经济的主要地区——中部地区、青海经济的主要地区——海东地区。一轴是指从青海东部的西宁经甘肃中部的兰州,即黄河、湟水两岸经济带,与铁路兰青线、包兰线(西宁兰州银川)、西宁兰州高速公路、国道109线(西宁兰州)、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基本并列,“一轴是整个经济区的主轴线。五辐射是五条经济辐射互动带,分别至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内蒙古经济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五条经济辐射集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带。五互动是通过五条经济辐射互动带,分别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内蒙古经济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专家研究认为,甘肃、青海及兰州、西宁等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较慢的关键原因是没有进入国家重点发展经济区。课题组副组长、甘肃省工商联调研部部长王琴玲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解释说明:北部湾经济区获批前,南宁招商成效较小,北部湾经济区经国家批准后,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纷纷前往南宁投资发展。地区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筑巢引凤’,筑下了引凤之巢’,企业之才会纷纷而至。借鉴北部湾经济区的成功经验,应该积极构建兰西银经济区这个引凤之巢。这是甘肃、青海及兰州、西宁未来迅速发展的战略之策。

同时,兰州、西宁是甘肃、青海的省会城市,兰白都市经济圈、西宁都市经济圈及发展轴构成的兰州西宁是西北地区的中心,这里科技文化相对发达、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建设兰西经济区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水到渠成。课题组将兰西经济区概括为三个最佳之地”——西北物流中心的最佳之地、西北战略物资储备的最佳之地、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布局的最佳之地。

显然,兰西经济区建设中,这两个最佳之地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极致发挥。兰西快速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甘肃、青海两个省,周围的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也将得到带动和辐射。同时,“兰西经济区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西北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记者 孙先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