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与应战的历史。
英国历史学大师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中,总结全球或存或灭的26种文明,得出这个著名论断。汤因比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文明是通过对环境挑战的应战所经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明起源不可违背的法则就是挑战与应战,“在文明的起源中,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乃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挑战和应战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新的创造和发展。“挑战不仅刺激它的对象产生一次成功的应战,而且还要刺激它积聚更大的力量继续向前进展一步:从一次成就走向另一次新的斗争,从解决一个问题走向提出另一个新问题”。
在运用这条规律考察所有文明之后,汤因比对惟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心驰神往,甚至在垂暮之年公开表示,如果可以选择,自己愿意活在一千多年前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国西部。
如果汤因比活到今天,而且恰恰就在成都这座西部城市,亲眼目睹三年前大地震史无前例的挑战,亲身见证三年来成都人英勇智慧的应战,除了印证自己理论的正确,他还会有何所思何所想呢?
成都,古属梁州,在传说中大禹治水划分的《禹贡》九州里,位居最末,“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也就是说,农田质量和税赋水平,都是全国最低的。然而,由于后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成都平原一跃而为“天府之国”——成都是岷江雪水浇灌滋养出来的,水的性格和特质,就是这座城市的性格和特质。
如同成都在大灾面前处变不惊,得益于自古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共生共荣,成都随即展开的灾后重建,也得益于早在2003年就开始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场以城乡群众共创共享为核心内涵的历史性变革,领全国风气之先,破除城乡壁垒,不仅保证了城乡产业迅速恢复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保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基层群众民主权利等各种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极大释放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三年来,成都的灾后重建,早已远远超越简单的恢复和重建,而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沿着新型城镇化之路走向城乡全面现代化。
在那场令人绝望的挑战面前,成都没有倒下,而是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绝地反击,再造山河,重塑民生,用鲜血和汗水,在惨遭蹂躏的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辉煌诗篇。物质家园重建这一“撇”,和精神家园重建这一“捺”,合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凝聚了人类在灭顶之灾面前,最可宝贵的尊严。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是一首不朽的史诗!
无论是地震以来的三年,还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七年多来,这些“以往历史”,不仅已经决定了过去,在冥冥中还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与规范我们的未来。在“5·12”三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其中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一
2008年5月12日,让我们再看你一眼,然后轻轻说声再见。
明天就是纪念日,这一天意味着什么,“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无论我们是迎是拒,总被时间推着走,2008年5月12日,被留在我们身后,整整已3年。自那以后,头七,一个月,中秋,春节,清明,一周年,两周年……每一个思亲的日子,每一个纪念日,我们得以纵容自己,陷入无边的回忆。
大多数成都人的人生以那天为界,分成两段。2008年5月12日之前的成都,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人间乐土,那之后的成都,是遭受千年未有之重创的美人,容颜依旧美丽,内心长怀伤痛。2008年5月12日之前的成都人,是逍遥自在、毫无防备的骄子宠儿,那之后,成都人流尽了眼泪和汗水,奉献了热血和辛劳。这是一代成都人的集体记忆,我们,一千万人,曾经共同震撼、焦虑、悲恸、呐喊、慷慨、努力过。
一瞬间的天崩地裂,留下这大地和人心的伤口,我们用了整整3年去疗救。如今灾区重建基本完成,伤痕愈合,伤痛隐然。这3周年纪念日,是重聚的时间,也是分离的时间,让我们再看你一眼,然后轻轻说声再见。
让我们再次默念那个黑色时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距成都仅92公里。来自地底的超强应力撕裂着成都龙门山脉一线,美丽的“成都后花园”,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成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
那真是天大的灾难!仅在成都就致4276人遇难,1271人失踪,26413人受伤,109万人因住房垮塌或毁损无家可归——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那是比海更深的伤痛,比山还高的废墟。
二
过六关、经六役,那一场和平年代的全民“战争”。
面对惊天灾变,从上到下,以举国、举省、举市之力应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第一次在和平年代,进入一场全民皆兵的“战争”。
第一场仗,我们的“敌人”是分秒流逝的时间和堆积如山的废墟,我们做到了,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
第一时间到场,第一要务救人!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随电波传遍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国务院迅速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乘坐越野车向汶川挺进,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乘坐直升飞机奔赴震中。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赶到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随即又赶到都江堰指挥抢险救灾,和灾区人民在一起。
这个城市的每个神经系统都作出了近乎完美的反应: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快速反应、镇定指挥,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5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500余人迅速进驻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指挥救人抢险;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率先垂范,带领群众自救救人,发挥了中流砥柱和战斗堡垒作用;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奋不顾身,英勇救灾;广大成都市民奔赴灾区前线志愿救助、捐款捐物、义务献血,用人道与慈悲接济同胞。本身就是重灾区的成都还在全省抗震救灾中担当起“通道、基地、窗口”职责。
随着整个城市绷紧的神经,救死扶伤的激情很快传递到每一处神经末梢,成都在整个四川灾区最快实现抢险救援到村。全市1400名消防官兵、1.7万名公安干警、1.3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和数千名机关干部,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92台消防抢险专用车辆,485台挖掘机、装载机、吊车、发电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与807支急救医疗队,开赴成都及以外的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