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仍旧被浓雾笼罩。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自挂牌成立已建设半年多时间,不仅要探索成为内陆地区的开发开放先行区,更要在全国成为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差距”先行区。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率队,国研中心区域发展部、产业部、农村部、社会部的16位专家组成的博士团调研组日前赶赴重庆两江新区,为把两江新区建成全国缩小“三个差距”先行区作先期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龙兴工业园、保税港区、重点企业考察,并与重庆市委研究室、市社科院交流座谈。
侯云春表示,两江新区是在改革开放经历30年、西部开发10年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新区将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两江新区产业基础较好,交通便捷,人才资源丰富,各项政策优惠,且拥有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发展潜力巨大。两江新区蓄势勃发,正在创造新的两江速度。
缩小区域差距
两江新区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3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和北部新区、保税港区,常住人口160万人,各行政区、功能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两江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也有明显差距。
“国家设立第三个新区是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两江新区承东启西,与中国西部大多数地区相似,与天津滨海和上海浦东有所不同,重庆在缩小差距上要体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翁杰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翁杰明认为,在缩小区域差距上,两江新区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保税港区、江北国际机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悦来会展中心等一批辐射中西部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增强两江新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省市发展。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两江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棋子”,初步确定打造“一心四带”,即金融商务中心、都市功能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物流加工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产业带。同时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
根据“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战略,两江新区确立的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GDP翻一番,达到1600亿元,常住人口达230万人;到2015年实现GDP翻两番,常住人口达300万人,完成万亿级重大工业产业布局。
缩小城乡差距
两江新区作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先行区,在缩小城乡差距上,需要在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就业培训、健全城乡社保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根据建设规划,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内有38万农民需要拆迁,如何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是各级政府面对的难题。
两江新区为拆迁居民提供了“定点、定向、定价格”的高品质安置房,并一次性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要求区内企业拿出20%至30%的岗位安置拆迁进城农民。
“我在农村干了半辈子农活,现在奥秘摩托活塞厂里上班,真的很安逸,每个月有1200元工资。”46岁的寨子村村民汪美华告诉本报记者。
“征地拆迁中要解决农民社会保障、户口、就业等问题,政策要保护群众利益。农民看重的是征地补偿要公平,建议提高每个月500元的养老保险金额。”龙兴镇政府镇长罗正道对记者说。
缩小贫富差距
预计两江新区2010年全年GDP将达到1000亿元,增长23%;全口径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增长32%。“缩小贫富差距需要通过新区的大开发和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革分配机制,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翁杰明说。
“农民转为市民后,要保证生活稳定,将来生活条件改善,需要提高财产性收入,稳定其就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我们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40、50后人员重操旧业,保持稳定收入。”重桥村村主任陈希平说。龙兴镇定期组织居民小组开会,向村民宣传礼仪,让村民转变观念,并提供园林绿化、机械加工等就业岗位。
两江新区还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扩大现有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加快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