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11个五年规划的主题都是“国富”,提高经济总量,那么,第12个五年规划的主题则应该转为“民强”——让民众共享改革成果。
所以,“十二五”面临的是一场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将撬动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这也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大船的再次扬帆。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每个人都有理由为之振奋,编织梦想……
知识型新型农民工巨晓林:京沪高铁施工方法撰写
巨晓林,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一名铁路工人。参加工作23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先后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江苏常州参与我国建国以来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的建设施工。
京沪高铁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铺轨,工期很紧,所以巨晓林每天的工作也很紧张。聊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巨晓林的感受就是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23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只有技术提高,铁路才能更好的发展。
巨晓林:因为我现在时一心扑在铁路技术方面了,每天就是图纸、零件、安装方法,你看我那桌子上都是放了,几乎都是图纸啊、资料啊,呵呵。从咱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相当的技术,你要干这个京沪高铁啊,肯定是很困难的。我现在是带了四个徒弟,有一个现在都觉得差不多了,跟我技术都差不多了。我计划以后带一批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给咱们京沪高铁做点贡献。
“十二五”期间,中国高铁将会以加速度编织密集的铁路网。巨晓林说,他接下来几个月的日程早已经排的满满的,在明年春节前后忙完京沪高铁之后,还有好几条铁路线要忙。
巨晓林:我们打算今年年底,春节不放假,准备春节以前,或者春节以后,最多是春节以后二十多天吧,就要把这活干利索,达到交工水平。干完这一段以后,有。马上要开通好几条线,马上要干哈大线、还有马上就要开安徽到福州吧,还有哎呀,这活还不少,好几条线都要用人,挺紧张的。
从巨晓林的繁忙,可以看出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而对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巨晓林想做的,就是做好每一次工程,抓住每一次改进技术的机会。巨晓林希望以更多的技术创新让中国高铁越走越快。
巨晓林:这五年,我们想肯定就是尽到自己的努力吧。最起码就是对于我们干铁路这一行,因为我们是专业队伍,所以我们必须要非常精、非常实练,不停的要学习,因为材料也是不停的在变化。我就想把京沪高铁边干,然后我把各方面的技术、安装啊纪录下来,然后想写一本关于京沪高铁的施工方法的书,就是怎么干好,用什么方法去干,既安全,效率又高。现在我已经写了六项了。
大学生创业明星赵泥:发展为区域龙头企业
赵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学生,去年夏天毕业的她没有走四处找工作的寻常路,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公关策划公司。
赵泥家在浙江东阳,那里民营企业很多,赵泥说,自己做公关策划,看好的就是浙江的这些本土企业市场。当然,刚开始时,想让人接受自己的策划很不容易。但半年多的时间,她就淘到了第一桶金:100万。成了杭州大学生创业明星。赵泥说,十二五规划提到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无论对她的公关策划公司,还是对她的客户来说,都非常重要。
赵泥:现在杭州政府也有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想要把握这个机会。但是企业做起来还是看到很多问题,这个行业其实对资金要求还是挺大的,又得顾着钱,又得顾着理想还是蛮累的。如果中小企业都能起来的话,我想我们的一个市场整个大环境也会比较好一点,那我们的公司进而也就发展的更大一点。
创业之路,注定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赵泥坚信,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坚守价值是企业的根基,未来五年,她相信自己的企业将快速发展。
赵泥:后面发展我也希望我们公司是有机会能够上市的,那五年可能是比较困难一点,不过在这个五年里面我也希望我们也能发展成为浙江地区的龙头企业了。浙江这边中小企业还是挺多的,也希望能够协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做品牌这一块东西。
私立博物馆创建者马未都:期待《博物馆法》出台
马未都,著名收藏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80年代,马未都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1996年,在北京创办了我国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马未都说,他注意到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论述,接下来的五年,他也有志于让“观复”成长为中国博物馆界的一个标杆。
马未都:北京是它的主馆,希望在未来五年重新建,建一个新,总面积大概有两三万米。作为地方馆,厦门馆现在不错,厦门馆现在客流量非常大,国庆节最多的一天进入将近1万人。哈尔滨馆按照计划是明年5月份开馆,哈尔滨馆是我们第三个地方馆,现在还有几个地方馆在洽谈中,在未来五年变成一个真正的中国的博物馆的标杆。
2008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国200多家博物馆绝大多数靠财政拨款。比如,首都博物馆当年投入就高达8500万元。而作为私营文化机构,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不仅没花国家一分钱,每张门票只收50元,就能维持收支平衡,还曾远赴巴黎展出中国的古代门窗,欧洲时报当时以大篇幅文章报道了展出盛况。
数字清晰记录了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 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马未都也对文化产业即将迎来的新时代充满信心。
马未都:第一个是我觉得法规会逐渐完善,我觉得五年之内《博物馆法》应该能够出台。再有我觉得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原来认识不到,因为过于贫穷,能脱贫就能够觉得精神愉快,不是这样的。希望在未来五年,多追求文化上的快乐以及文化自身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