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大五""研四"学生越来越多 延期毕业,利弊几何?

2016-03-23 15:40:4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SystemMaster

如今,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长大,家庭多呈现为“421”结构。“二孩”政策出台后,出现“422”的家庭,夫妇两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更大。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陈自力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421’家庭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压力。城里有正式工作的老人拥有养老保险,他们的经济压力远没有农村老人大,这涉及到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问题”。

“关键是在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之后。”陈自力说。目前中国的老人健康状况堪忧,7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近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900万。有媒体报道,“大五”“研四”的学生如今越来越多。某校新闻学院申请推迟毕业的学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最多的一个班竟有一半同学申请“延期毕业”,其缩写词“延毕”也有大火的趋势。学生该不该申请“延毕”?学校如何应对“延毕”?

可提倡更需提醒

“延毕”者在考虑个人因素的前提下,要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校方也需要不断改进工作,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精准”教育上多下功夫。

申请“延毕”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为了创业,有的为了考研,有的为出国交流,有的为结婚生子……一定意义上说,满足大学生选择接受教育时间的自主性要求,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尊重。作为校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硬性要求学生们同时入校,同期毕业。可以预见,大学教育学制的灵活性、受教育者选择的自主性,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可以想象,随着大学教育进一步普及,允许灵活地选择学制,可以为一所大学的竞争力增加砝码。对此,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需要有一定的预期和把握,及早准备,制定相应的对策。

我们不该把教育当成商品,也不能将大学教育简单地市场化。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其市场性。是一口气读下来,还是间隔一年甚至多年再学习,作为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只不过,在现阶段和未来较长的时间段里,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社会有关的规定及环境,还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对学制的选择。大学管理者们应顺势而为,对何种情况下允许“延毕”、“延毕”后怎么办,应加以深入研究和审慎制定对策。

科学确定哪些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多少年完成学业,说难也并非不可做。一般而言,现在的医学类、建筑类就比其他专业多一年。到底硕士生读几年合适,也不宜一刀切。对于那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本来就该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确定其基本学制。国外大学的学制也有多种情况。大学生们在入学前除了考虑其他因素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是读弹性大的学校,还是较受约束的学校。有约在先,可以减少受教育者想“延毕”而学校不允许“延毕“之间的矛盾。

甘蔗没有两条甜,“延毕”有利也有弊。对于申请“延毕”者而言,要慎之又慎,认真权衡,不可盲目跟风。在“秒杀”时代,一切瞬息万变,早进入社会一年说不定是最佳选择。如果没有确切的目标,没有利大于弊的充足理由,虚度了一年大好光阴,对自己而言是一大损失。如果选择“延毕”,就要为此承担责任。打算读“大五”、“研四”的学生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些人一方面“延毕”,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在校生的权利,其省点住宿费之类的做法,笔者不大赞成。这对“延毕”者本人来讲,或许非常划算,但在教育资源较为紧缺的今天,不在学校学习却依然占用资源,显然不大妥当。但这类问题解决起来并非难事,有关规定跟上就可以。

对于申请“延毕”者,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一个“最优解”是可以理解的,但教育毕竟是大学和学生双方的事。“延毕”者在考虑个人因素的前提下,要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校方也需要不断改进工作,出台相应的对策,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精准”教育上多下点功夫。(铁铮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意义不止于就业缓冲

无论是为了缓冲大学生就业,探索弹性学制,还是鼓励创新创业,延期毕业都是一种好的探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也要进行研究论证,让“延毕”真正发挥功效。

的确,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逐年俱增,到2016年,将有756万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形势不可谓不严峻。在此背景下,适当地选择延长毕业期限,对一些暂时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是一种好的应对之策。但笔者以为,大学生和研究生选择延期毕业,其意义绝不止于就业缓冲,而是大学办学越来越包容、学生求学越来越理性的体现。

众所周知,以往大学生毕业后,不管有没有学好知识,或者是否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都纷纷进入人才市场,有些大学甚至催着毕业,让学生早日离开校园,造成了一批学生盲目进入社会,或游离在校园附近租房考研,成了另类的“校漂族”。这给社会、学生及其家庭都造成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若能延期毕业,大学生就能在大学继续学习,为更好进入社会工作或考研,争取更多的机会。据笔者了解,北京一些高校中,就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即通过就业缓冲,学生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或争取到了更好的学业深造机会。

从大学办学的角度来说,大学越来越包容和开放,逐渐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如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游学、创业、出国,甚至允许大学生结婚生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实行弹性学制,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未来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大学生角度看,延迟毕业也是主动把握大学学业、规划职业生涯的选择,真正体现了“我的大学我做主”。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延期毕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方面,许多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选择4年后毕业,也可以在更短或更长的时间毕业。只要提出申请,理由充分,就会获得学校的批准。另一方面,这与大学“宽进严出”的培养制度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有关系。比如,美国大学有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本科毕业生4年毕业的只有70%左右,学校对人才质量高度负责。同时,大学也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创新。斯坦福大学的4年毕业率只有78%,就在于学校环境和文化提倡学生创业,学生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可以选择休学创业。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作为科技研发和人才汇聚的重镇,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倘若有好的创新点和创业机会,延期毕业未必不是好的选择,高校要提供这样的政策支持,并落实为实际行动。

无论是为了缓冲大学生就业、探索弹性学制,还是鼓励创新创业,延长毕业都是一种好的探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所有大学都要一哄而上延长学制,大学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究论证,同时务必规范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措施,让“延毕”真正发挥功效。(姜朝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提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人口爆发式增长。2015年60岁以上老人2.22亿,占总人口16.1%,2025年预计突破3亿。此外,空巢、高龄老人增多,空巢老人已超1亿,80岁以上老人达2400万,尤以农村老人问题突出。同时,伴随着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

张世平提到一个数据,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约1.5,低于中等和高收入国家,养老问题已成为众多“421”家庭的隐忧。令人担忧的是,张世平发现,这种压力下,我国还面临着应对不足,未富先老的状况,包括政策措施碎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养老院还是床位比较少,费用比较高,医疗服务不到位。”陈自力提到,老年人不愿意住养老院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养老院并没有和医疗体系打通,导致很多老年人在养老院想要看病,还要再去医院。不仅不方便,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几乎不可能。

除了经济和养老机构方面的压力之外,城里老人和农村老人都存在精神空虚的问题。对于城市老人来说,不少孩子背井离乡,不缺钱但是缺少陪伴;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他们不像年轻人会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同时孩子也面临着经济、时间、住房压力,他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陈自力身边,一位亲戚就面临“越活越烦”的情况。这位老人虽然活到了90岁的高龄,但是70岁的时候朋友过世了一批,80岁的时候朋友又过世了一批,等到90岁的时候,老伴也过世了,晚景凄凉,只有亲戚们不时去看望。

张世平表示:“老龄化高峰期的加速到来将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冲击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成为关系国际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此,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全面系统持续的政策干预,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陈自力的家庭就是典型的“421”家庭,儿子在国外读博,已经结婚生子。他和老伴不考虑去国外和儿子一起生活,打算老了以后住养老院,最大的问题是和孩子“见面少了,容易想孩子”。陈自力觉得,老年人也要转变观念,跟着孩子也累。过去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农村社会,可以实现四世同堂。现在社会流动性强,老人和年轻人在一起有很多矛盾,年轻人也希望有独立的年轻空间。

张世平建议,国家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全面系统持续的政策干预,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包括将养老计划其纳入国家规划,明确提出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等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推行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服务供给;加速发展老龄产业,充分开拓市场潜力。

“现在的养老问题,如果仅仅靠家庭或多生孩子来调整人口结构是解决不了的,社会要提供完整的养老服务。”陈自力说。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