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毕业季。当高考生们为能否被心仪大学录取而辗转时,他们的前辈——2015届大学毕业生,正为找工作头疼不休。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毕业后不能立即就业的情形屡见不鲜,他们往往自嘲为“毕剩客”。
教育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49万左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不少未就职的毕业生往返于各种笔试、面试之间,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是待机守时等候好的工作机会出现,还是先降低求职期望再“骑驴找马”?
就业似乎比较难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从2011年开始,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今年达到749万人。而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有人戏言,每年找工作之时,都是同窗之谊接受大考验的时候,“有的同学求职早,意向明确,先找到理想中的工作,难免招其他同学‘羡慕嫉妒恨’。历年找工作,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我们学院新闻学学术型硕士今年共有19人毕业,除了一个同学继续升学以外,目前已经确定工作的大概只有一半吧,”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小程介绍说,“没找到工作的人,基本都在等待和观望,他们顺理成章地要成为‘毕剩客’了。”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小艳说:“我们学院100多个人,半数没找到工作吧,像法律、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些专业,就业市场都挺饱和的。不少同学考博、考公务员失利,在等待明年再考。”
在杭州,1990年出生的嘉兴姑娘小何准备逃离这座城市。读了4年大学,找了一年工作,又考了一年研究生,都没能成功。两年前,她是699万高校毕业生之一;今年,749万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当口,小何还和两年前一样没有着落。现在,她决定回老家,或许可以给小工厂当会计,她想。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届日语系的硕士小张早在年初就在老家四川的媒体开始工作,但即将转正的她正准备辞职:“当初找工作也没什么规划,刚好这里招人,就来考了。专业不对口,工作压力很大。”
当然他们只是749万求职大军中的缩影。日前,不少省份公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7万,截至6月11日,上海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62.40%;2015年湖南应届高校毕业生约为31.9万人,截至6月中旬,湖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签约率为41.85%,预计7月份总签约率约为70%。
其实就业难是相对概念
“就业难”事实上是相对就业难,就业成功与否,一看时机和运气,二看眼界和能力。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段说,身边的同学工作大部分都有着落,“也有观望等待的,蛮多招人的企业,机会还是有的,得看大家愿不愿意去。”该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周文分析,“学医的一般都想进公立医院,其实很多医药企业、民营医院十分缺乏专业人才。眼界太高,是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主因。”
“眼高手低”并非当今大学生独有的求职误区,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也很“傲娇”。上世纪30年代,大学生们就发出了“毕业即失业”的感叹。1937年8月5日,某报刊登出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67位,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第43位的叶女士,北平师范大学毕业,文学学士,希望待遇140元;第45位的黄君,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希望待遇150元;第99位程君,“中央”大学商学院银行科毕业,要求100元,工作地点分别是在南京、上海、镇江。要知道当时城里一个小康家庭的月收入,也就15元到30元,大学生对月薪的要求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由于20世纪80年代对人才的巨大渴望,大学生曾经被过度神圣化,一个家庭出一个大学生,往往是邻里之间了不起的事。经过多年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变成常态教育的一部分,逐渐成为社会金字塔的基石,要走向顶端还得靠工作之后的努力。不过,那种学生被神圣化的心态却延续至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心态。
其实,就业还是要有平常心。江西农业大学招就处负责人张高亮建议:“毕业争取不失业,先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在此前提下努力提升素质,再找更高质量的工作,先拣一个芝麻,吃了芝麻,再找西瓜。”
不当毕剩客也很容易
就现实生活而言,大学毕业生们就业的出路有很多,关键是要切实改变就业观念。尽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继续增加,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但“毕剩客”要想不被剩下还是有许多机会的。
人社部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享受政策扶持方面做了规定。同时完善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高校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也是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创业的利好。此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出路。
其实,只要对人生有完整的规划,一时“剩下”也无妨。23岁的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14届毕业生张广红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但她早就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所以一毕业就到杭州找葡语培训机构学习,眼看快一年了。她的目标是通过语言考试和申请出国,所以并不介意当前“毕剩客”的身份。(陈李龙)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