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一带一路”与时代潮流

2015-07-07 10:38:0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人们都很清楚。它对东西方文明和思想的交流以及经济合作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既是历史传承,也是创新发展,并非权宜之计,更非头脑发热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和分析时代潮流和国际形势的顶层设计,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上,它顺应时代的诉求。冷战结束以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种形式和大大小小的自贸区如雨后春笋,呼唤强有力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APEC这几年一直声明要在这方面“给力”)。这是中国“一带一路”愿景的主旨之一。

二、在政策行为方面,努力践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习近平主席说得好: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中国“一带一路”的愿景,将体现平等互利的新时代伙伴关系,不争霸,不强加于人,不干涉内政;尊重多样文明和体制,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和“春色满园”,为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开创新局面。

三、有利于发展和提升“APEC方式”,推动沿线地区逐步迈向“命运共同体”。1996年,中国领导人在APEC苏比克峰会上提出“APEC方式”,即承认多样性(其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都很不一样);允许渐进性;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当时,人们把这一“APEC方式”称之为“APEC的灵魂”和支柱。APEC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APEC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更大的多样性,在运作过程中,更需要注意因地制宜,注意与不同的利益诉求和项目“对接”(如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体的“对接”,与蒙古国高铁宽轨与窄轨问题的解决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六字方针。同时,还要非常注意相关国家人民的福祉、环保和宗教信仰等问题。

四、坚持奉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义利观”。在基础建设方面,中国先走了一步,综合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在互联互通和具体项目运作过程中,中国义不容辞,一定要执行互利原则,有时候要扶助弱小,“多予少取”,决不能“只取不予”,更不能损人利己,巧取豪夺。

五、有着重要的支撑和保证。推行“一带一路”愿景,离不开资金和融资。中国设立“丝绸之路基金”,显然是对“一带一路”的有力支撑。亚投行和金砖开发银行也是两大支柱,有利于融资;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倒逼”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从而以某种方式今后参与“一带一路”活动。

“一带一路”目前可以说是魅力四射,任重道远。但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风浪和险阻。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带一路”任重道远,也需要“上下而求索”。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一是警惕和防止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的破坏;二是警惕心怀不满和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三是防止右翼媒体的“离间计”,把“茶杯里的风波”当成大风大浪。某些相关国家,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和矛盾,可能暂时影响与我们的合作项目,我们无需大惊小怪,以为“大事不好”了,影响判断。人家挑拨离间,我们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一定要有战略自信和定力。(王嵎生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