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春季回南天阴雨绵绵 常吃10种食物能祛湿

2017-04-10 10:22:25  来源:大渝网  作者:SystemMaster

春季阴雨绵绵,“湿漉漉”的回南天更是让人烦闷不已,而有时可能连续一周如此。在南方这样湿气重的季节里,祛湿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祛湿呢?食疗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下面,和大家推荐10种祛湿食物。

回南天常吃10种祛湿食物

1、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及风湿人士。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

2、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肿。适用于有肥胖性水肿、脚气、腹胀腹泻等症人士。可用赤小豆煲鲫鱼,饮汤食豆或煲汤时加入赤小豆。可以利水除湿。

3、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开胃,利水通淋。在回南天,可以尝试用玉米煎汤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须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此汤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

4、芡实

芡实性平和,药味甘涩。芡实有补中益气、健脾祛湿、滋养强壮的作用,它与莲子有些相似,但其收敛镇静的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5、山药

山药是比较常见的养生佳品,虽然对于去湿气没有直接的效果,但是可以帮助健脾补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6、姜

姜也是祛湿良品,平常做菜肴可以适当加些姜蓉姜片调味,也可以做子姜为主食材的菜肴(姜爆鸭、子姜炒肉片、子姜炖牛肉等),常水中作业的人群则建议常喝甜酒姜汤。紫姜的祛湿效果最好,建议食用紫姜。

7、紫苏

紫苏是调味香料,也是祛湿良品。做鱼类、贝壳类、海鲜、田螺等水产菜肴的时候,可以多加点鲜紫苏叶或是紫苏粉,不但能去腥,还能祛湿气。此外,也可以用紫苏炖肉来祛湿,建议紫苏炖羊肉或是紫苏炖牛肉。

8、扁豆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9、鲫鱼

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10、马齿苋

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除了以上10种祛湿食物之外,接下来,再和大家推荐3款春季祛湿汤。

春季阴雨绵绵,“湿漉漉”的回南天更是让人烦闷不已,而有时可能连续一周如此。在南方这样湿气重的季节里,祛湿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祛湿呢?食疗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下面,和大家推荐10种祛湿食物。

回南天常吃10种祛湿食物

1、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及风湿人士。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

2、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肿。适用于有肥胖性水肿、脚气、腹胀腹泻等症人士。可用赤小豆煲鲫鱼,饮汤食豆或煲汤时加入赤小豆。可以利水除湿。

3、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开胃,利水通淋。在回南天,可以尝试用玉米煎汤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须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此汤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

4、芡实

芡实性平和,药味甘涩。芡实有补中益气、健脾祛湿、滋养强壮的作用,它与莲子有些相似,但其收敛镇静的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5、山药

山药是比较常见的养生佳品,虽然对于去湿气没有直接的效果,但是可以帮助健脾补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6、姜

姜也是祛湿良品,平常做菜肴可以适当加些姜蓉姜片调味,也可以做子姜为主食材的菜肴(姜爆鸭、子姜炒肉片、子姜炖牛肉等),常水中作业的人群则建议常喝甜酒姜汤。紫姜的祛湿效果最好,建议食用紫姜。

7、紫苏

紫苏是调味香料,也是祛湿良品。做鱼类、贝壳类、海鲜、田螺等水产菜肴的时候,可以多加点鲜紫苏叶或是紫苏粉,不但能去腥,还能祛湿气。此外,也可以用紫苏炖肉来祛湿,建议紫苏炖羊肉或是紫苏炖牛肉。

8、扁豆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9、鲫鱼

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10、马齿苋

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除了以上10种祛湿食物之外,接下来,再和大家推荐3款春季祛湿汤。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