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19岁)
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对于京腔京韵里的京味文化却知之甚少。犹记得儿时的我,扎着两个“朝天揪”,常常蹦蹦跳跳地跟在奶奶身后,听她操着一口京腔,讲那老北京曾经的故事……
近年来,飘散在胡同中的京腔京韵愈来愈少了,那份蕴藏在其中的京味也似乎渐行渐远。曾经的老北京人,说话做事从不含糊:手中转着两个被磨得锃亮的核桃,行走在胡同中,看到办事毫无准备打算临阵磨枪的人,定会说声“现上轿子现扎耳朵眼儿呀!”那口气里,既含着善意的提醒,也带着几分同情。老北京人眼里揉不下沙子:对不法商人在牛奶、豆浆、白酒里肆意兑水的劣行,会讽之为“净跟龙王爷打交道”;见面一声干脆又响亮的“吃了吗您呐!”把好几年没见的生乎劲儿统统赶到了九霄云外;去菜市场买东西,听见老街坊说想去买瓶儿醋,定会乐呵呵地说道:“这算啥,捎带手儿的事”;看哪人办事不专心,在老北京人口中被说成是“不着调”;看到家人办了件大错事,便又焦急地自顾自地嘀咕“这下砸锅了”。那份蕴藏在其中的生动,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中学时代都在老北京核心区度过的孩子,我欣赏过故宫角楼的日落月升,感受过什刹海的美景风情,品尝过“九门小吃”炸糕的芳香……如今,为什么离那记忆中的京腔京韵越来越远了?
北京话,以其声调节奏的独特魅力勾画出一个听觉中的北京;北京人,以其真实热情的待人处事特质继承着乡土北京的醇厚文化。多么希望北京这座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保留下那独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与韵味。因为,那份深藏在京腔京韵中的京味文化,承载着古都的历史,也寄托着北京人未来的梦想。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1996年8月,现就读于北京市第161中学高三(8)班。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