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乡村舞台:“舞”出农村新生活
近日,甘肃省庄浪县田湾村的秦腔剧终于又开始在“乡村舞台”上演。
“乡村舞台”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面对甘肃历史文化悠久而经济欠发达、文化资源富集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的现实,整合基层行政村现有的项目、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
自项目实施以来,甘肃省已经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共完成10426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
政府牵头 “舞”出水平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表示,要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文化扶贫精神脱贫的有效平台,由点到面、由村到户深入推进。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舞台”建设,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6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州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设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采取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的形式,通报进展情况、观摩建设成果、交流好的做法,大力推动任务落实。
“乡村舞台”建设,旨在让老百姓跳舞有广场、表演有戏台、健身有场地、娱乐有器材、阅读有书籍,为广大群众搭建一个精神文化家园。
村村参与 “舞”出特色
“一村一特色、一台一品牌”。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群众文化生活平台。
甘南州把“乡村舞台”建设同新农牧村建设相结合,突显了藏区文化特色;陇南市文县重点打造白马风情、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四大文化品牌,建立了20个具有浓郁民族、民俗特色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白银市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要求,逐步扩大“乡村舞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到2017年年底,在全省16024个行政村实现“乡村舞台”全覆盖。
人人参与 “舞”出风采
在酒泉市金塔县西坝乡共和村,共有429户人家1558名村民,其中700多人是文化自乐班的成员,组建了秦腔、快板、舞蹈、合唱等多个文艺团队。
这里的村民实现了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乡村舞台”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
自“乡村舞台”建设以来,全省共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8800多个,组织群众性文艺演出1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到70多万人次。
继承创新 “舞”出精神
泾川县王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官说诗”,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编为“说诗”,赋予了传统艺术形式新的时代气息。
目前,全省有5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舞台”艺术活动,发挥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服务群众的双重效应,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
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和谐方面,“乡村舞台”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众说:传谣信邪的少了、敬党爱国的多了,不尽孝道的少了、敬老尊贤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让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甘肃省在搭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