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乡愁到底在“愁”什么?

2015-12-17 10:52:03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SystemMaster

乡村复兴、乡村重建、回乡创业正在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不论是厌倦了都市嘈杂生活的城市人到乡村开民宿、搞旅游,还是出身乡村却在城市受过教育后选择回归家乡创业的返乡创客,其做法都脱离不开所谓的“情怀经济”,其关键词围绕着乡愁、怀旧、净土、慢生活……

但在这美好的情怀背后,现实并非如此诗情画意,乡村的复兴以及乡村传统文化和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对此,困惑的不仅是创业者和村民,从事乡村规划的设计师、研究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管理土地和农村工作的政府官员,每个人都有着困惑,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到一条正确、合理、可行的乡村建设之路?近日,在以“乡村遗产与乡村设计:从历史到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乡村发展论坛上,中外20余位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知名专家,就相关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该论坛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据悉,该组织近期将启动首届“世界乡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奖”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

乡村文明的复兴需要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乡村意味着落后、贫穷、野蛮、脏乱,似乎要改变这一切,只有将城市的现代化复制到乡村,这给乡村的建设带来一种危险倾向,就是以城市的规划理念来改造乡村,造成的结果是乡村面貌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在这种“造城”式的建设风潮中,多样化的乡村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悄然消失。

多位乡村文化保护的学者都呼吁,要想真正复兴乡村文明,首先要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乡村并不等同于落后,相反,乡村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珍贵的价值观,对今天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很多问题仍有现实意义。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帕尔维茨(Parviz Koohafkan)指出,人们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农村仅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基地,其实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不仅提供食物,也是健康环境、清洁空气、干净水源等的基础。“现在我们面临的危险是失去一个美丽的、多样化的农业系统,比如,中国的梯田系统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农业系统,不论是在土地的利用方面,还是种植、养鱼方面,都可以高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正是当地的人们发明了这种系统,但是现在维持这样的系统已越来越少,因为人们不够重视。” 帕尔维茨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促成了历史上中国特殊的农业社会,乡村之所以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因为其直接结合了地理风土,所以中国的乡土文化也是多样性的。但是,近100年来由于外来侵略不得不在人口与资源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晚近的工业化,完成内向型原始积累,进入产业资本的高速扩张,这些都被压缩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因此造成了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所以资源付出巨大代价,将其转化给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派生出一系列后果,如农村人口的流失造成农村只有老弱妇孺、留守儿童,乡土社会的文化成果被破坏,乡村的文化遗产被随意丢弃。

“现在乡村文化复兴的出路在哪里?要转向符合生态资源环境和人文社会可持续的建设方向上,今天大家都在讨论工业4.0,其实农业也需要‘互联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也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温铁军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副主任张孝德提出了他的担忧:“现在政府开始重视古村落,是个好事,但我担心古村落变成一块‘肥肉’,各种人都开始‘下乡’。在这个情况下,如何解读古村落是个问题。古村落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成体和综合体,要警惕工业化的碎片化、分工化、结构性的思维复制到乡村。与古村的对话,需要一种还原的哲学观,避免误读,缺少对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正确的思维,可能造成另一种破坏。”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