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主题,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闭幕压轴展览选的啥?令许多人意外的是,这样世界级的重磅展览选择了一个深藏于群山中的小乡镇,位于浙江德清莫干山地区的筏头乡。原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在米兰世博会联合举办“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筏头乡作为“地方重塑”的主要实践案例,将当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和新乡村的地方精神展示在世界舞台上。
给乡村重塑文化自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中国乡村正在逐渐被挤压、同化,变成毫无特色的城镇或是城乡结合部。一些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由于居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渴望,正在逐步消失。如何能够在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重塑”乡村现代文明,并且为当地人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和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和创作团队带来“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向世界揭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
展览筹备用了25天,但前期经过相当长的调查研究。策展人之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金江波介绍,本次展览以加强新乡村的文化建设和复兴、关注地方精神的开拓和挖掘、提升乡村旅游文化的延伸和扩展等内容为主题,通过公共艺术的视角与传统民间艺术相融合的方式,用艺术介入城乡的文化生态、生活业态和产业形态的转型。
以德清为例,一幢幢传统民居在各国设计师的创意之下,被改造成为了风格各异的度假别墅,在保留传统村落和文化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低碳的理念,结合文化创意元素,让山村重新焕发生机。
地方“重塑”而不是“重建”,这是该项目的基本理念。金江波介绍,在德清盛产竹子的筏头乡有着几百年流传下来活态非遗传承的竹编、竹扇等技艺,这是代表他们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手工艺,也是他们重要的传统地方产业内容。在如今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技艺与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日益边缘化。当地有一位年迈7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的竹编老艺人,他曾不无感慨地告诉金江波,他培养了10多位优秀竹编传人,但如今他们都已经不再从事这项技艺的工作了。
如何把这些传统人文价值的传承重新找到当代的价值,重新进入生活空间?工作团队邀请了许多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走进德清,跟他们进行合作,把非遗传承变成时尚审美,把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变成当下可消费的时尚元素。通过艺术的介入,当竹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走向城市文明和国际舞台的时候,它原本富含的文化价值将会重新被挖掘,成为每个地方因地制宜的精神产品。金江波说:“这样的话,当地人就从文化自信走向了文化自觉,会有更多的人去从事传承与发展非遗,让传统生活方式焕发新的时尚魅力,使大众在自然生态较好的乡村环境中体验与感悟当地的人文,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补充,培育出新的乡村产业形态,进一步升级为符合当地长效发展生活的业态。从而营造出良好公共文化系统,促进第一产业转化成第三产业,在当地人自信、自强、自豪的心态驱动下,乡村发展从人居转向为宜居,再走向乐居。”
让年轻人回到乡村中来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