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春晚变了。
去年,打工春晚在北京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皮村的一个大棚里举行,简陋与寒酸令人记忆犹新;今年,地点改在了市中心的共青团中央礼堂,设备与舞台迈上了一大步。去年,晚会是内部性的,节目大多出自在京务工人员;今年则是全国第一台面向打工群体的春节晚会,节目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
很多人为这个改变感到惊喜,甚至说是兴奋。它从另一个方面在说:全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打工春晚,顾名思义是面向打工者的春晚,打工者中的绝大部分无疑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农民工。
据组委会介绍,今年,他们要举办蛇年打工春晚的消息刚一传出,农林卫视、搜狐微博等纷纷表示了合作意向。为顺利举办,扩大规模,一些公益组织还募集了10多万元的资金,共青团中央礼堂提供免费场地,崔永元、小香玉等文化名人友情出演,旭日阳刚、“大衣哥”等草根明星倾情加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台由众多“志愿者”撑起了的晚会。
有人说这点改变没必要大做文章。但笔者认为,对进城务农民工的关怀恰恰是在没一点点的改变中进步的。
近几年,政府加大“欠薪”治理力度,“恶意欠薪入刑”有了司法解释;多地发文改变了对农民工的称谓,“新市民”、“新工人”等新名词出现,让更多农民工融入城市;前不久,各地更是出台了有关“异地高考”的相关文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被提上日程;文化部等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保障农民工均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文化资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上面这些每一点的改变,积少成多,进城农民的弱势困境逐渐受到重视。继续下去,农民工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