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上海奉贤区多种“机农结合”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2014-08-28 16:51:57  来源:东方城乡报

如今,尝到办家庭农场甜头的人越来越多了,沪郊各区县都在积极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截至目前,金山区已申办家庭农场达574个,承包水稻种植面积6万多亩,占全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其中枫泾镇由去年的107个发展到223个,承包水稻种植面积27765亩,占全镇粮田总面积的54.4%。奉贤区已申办家庭农场200个,经营土地面积3万多亩,占全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的44.8%,占全区粮田面积的21.4%。其中庄行镇在一年内家庭农场由原来的8个发展到37个,承包水稻种植面积5300余亩。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发展中的家庭农场农机拥有量迅速增加,农机的经营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农机对家庭农场今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稳定和推动作用。

农机服务家庭农场 日趋多元化

奉贤区南桥镇、庄行镇:

合作社农机服务家庭农场模式

奉贤区农委主任吴四军认为,家庭农场难以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而集体经营农机能够完成一家一户难以承担的生产活动。家庭农场家庭经营与合作社统一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可以促使农机服务效应最大化。

走进南桥镇灯塔村的农机仓库,排列各种农机具,干净整齐。这里共停放着5台联合收割机、8台插秧机、5台拖拉机。兼任灯鸿农机服务社理事长的村委会副主任李仁君告诉记者,多亏了上级政府的扶持,使他们拥有了这200万元的农机家当,也多亏了这些农机,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村里还有3台一次可烘36吨的烘干设备。大家都非常爱惜这些农机,今年夏收夏种一结束,机手们就把农机擦洗干净,有的还上了油。在李仁君的办公桌上,记者还看到了一本本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的作业和安全监督记录。

这个村今年创办了唐火龙、张仁昌、李电华三个家庭农场,共计承包粮田488亩,而这三个农场主又都是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手,他们除了给自己的承包田机耕作业外,还要按照农机服务社的安排,为鸿宝粮食生产合作社进行机耕作业。三个家庭农场又都是夫妻档,农忙时还相互帮忙,家庭农场收获的粮食全由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据介绍,农机手除了每亩800元左右的种粮收益,还有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的机耕作业收入,平均每户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

据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峰妹介绍,现在全镇有21个家庭农场,有机粮结合的家庭农场9个,机粮合一的合作社8家,理事长均由村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共计承包粮田7029亩,全镇共有拖拉机57台、收割机26台、插秧机40台、烘干机7台,一次可烘粮食84吨,育秧基地8个,育插秧面积达8300多亩,占比达73%。

早在2004年,庄行镇顾木华就组建成立了上海庄邬农机合作社,如今又办了家庭农场,农机具设备既先进又齐全,共计有久保田收割机9台,中型拖拉机13台,插秧机6台,还有许多配套农机具。他自己承包粮田700亩,在帮助其他农户和合作社农机作业时,采取从育秧、耕地、插秧、收割一条龙常年服务方式,共涉及吕桥、新华、长堤等村的23户家庭农场和种粮户,服务面积达2800多亩,作业价格严格按照政府规定,基本采取年底结算的办法,既方便农户又减轻农户的经济压力,受到了普遍的赞誉和好评。

松江区佘山镇、叶榭镇:

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模式

由于家庭农场种植的大多是水稻和麦子,随着数量的增加,农机与农事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农忙时,季节工比较紧缺,家庭农场劳动强度增加,迫切需要农机来帮忙。然而,有的家庭农场又担心买了农机具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家庭农场请农机合作社帮助耕地、播种、收割,在时间安排上有时也会出现需求矛盾,耽误农事。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佘山镇探索出“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办法,叶榭镇采取了“机农互助”的措施。去年5月,松江区委、区政府领导要求佘山镇率先创办“机农一体”家庭农场,镇党委、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年完成“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建设工作计划。该镇依托佘山、新学、横年三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首先在16个家庭农场中扶持发展农机装备,到目前已扩大到全镇12个村的26个家庭农场。据镇农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这26个家庭农场拥有拖拉机35台,久保田收割机17台,插秧机3台,直播机5台,加上其他配套机具总价值达700多万元,除政府补贴外,其余均为家庭农场自筹资金。为使农机得到充分利用,该镇在每个家庭农场中配置一台拖拉机,二至三个家庭农场配置一台收割机,同时,1至2个家庭农场拥有一台小型水稻直播机或植保机,做到独立经营管理,统一协调使用,形成一个“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团队,要求每台大型拖拉机服务面积一般在500亩左右,每台联合收割机服务面积在800亩左右,基本做到“自我耕作、自我操作、自我服务”。26个家庭农场主均有拖拉机驾驶证,其中20人有拖拉机、收割机双证。该镇还在农机专业合作社中优先让50周岁以下的农机手承包土地,把农机手作为骨干力量培养成为“机农一体”家庭农场。

针对农忙时节农机集中使用的紧张状况,叶榭镇首先在东勤、金家等村试点推行“1+2+8”机农互助模式,即以互助小组为单位,安排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服务8个家庭农场约800亩农田,组内成员还相互帮工。今年,随着该镇机农互助模式在全镇推广,机耕互助服务更加有序。由村委会统一调配,农忙前,各村贴出农忙机耕安排表,不仅规定了互助小组耕作范围,还把每半天的作业进度标了出来。如有农机手请假须提前申请,村委会将安排其他农机手顶班。在田间,村里安排专人巡查耕作完成情况。同时明确规定,农机手只有在完成本片区作业任务后,才可以向镇农业服务中心提交跨区作业的申请。

金山区枫泾镇:

“大农机”加“小农机”模式

枫泾镇农技站副站长王亚林告诉记者,现在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许多农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如耕地、平整、育插秧、收割、运输等,种田已经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辛苦了。

所谓“大农机”,就是该镇有一个专门从事农机作业的上海三华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6台,插秧机9台,联合收割机6台,烘干机9台,一次可烘粮食108吨,农机总价值达700万元。该合作社育插秧面积达3600多亩,年收割面积近万亩次,年烘干粮食达5000吨,主要为寒坞、泖桥、卫星、贵泾、五一等村的50多个家庭农场和种粮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所谓“小农机”,就是该镇还有4个农机服务点。如中洪村包永华和长征村秦建斌两个家庭农场都是农机服务点,共计拥有拖拉机5台,插秧机9台,收割机5台,他们的农机除了收种自己的承包田外,还为新元、钱明、盛新、卫星等村的18个家庭农场提供服务,机插秧面积达4800亩,收割面积达4600亩。新黎村的王海军农机服务点,主要为新华、双庙等村的9个家庭农场提供服务,机插秧面积1590亩,收割面积2100亩。新华村的农机服务点为家庭农场和种粮户机耕达2000亩次,收割2000多亩。

据王亚林介绍,目前,全镇机插秧面积已达12000亩,5万多亩稻麦全部由收割机完成。全镇统一农机作业收费标准。镇农机办每年召开种粮农户代表和机手代表座谈会,多方听取意见,确保农机服务按时、保质、保量,并做到优先为家庭农场作业。

金山区农委:

为家庭农场提供育插秧服务模式

“过去,全区的育插秧服务点也不少,但都比较分散,规模又小,多数育插秧面积只有几百亩,既影响适时移栽,又增加育秧成本。为充分发挥机插秧节本省工、产量高、抗灾能力强等优势,今年是全区新增机插秧面积最多的一年,新增面积达2万多亩,全区机插秧面积总计已达7.5万亩。”区农委农林办副主任李志余说。今年,该区扶持培育了20个机插秧面积2000亩以上的育秧服务点,这些服务点分别分布在全区9个镇和1个工业区。区农委对育插秧面积达到2000亩的服务点,每亩补贴110元,其中镇、区、市分别补贴30元、50元和30元。为了给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提供更好的育插秧专业服务,该区正在对育插秧超过2000亩的服务点进行检查考核,达到考核标准的还将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育插秧服务积极性。

家庭农场呼唤

实现全程机械化

以上列举的仅是部分区镇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创造的家庭农场机农结合的几种做法,对推进当地家庭农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任何一种创新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再说各区镇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进家庭农场“机农结合”服务时,要避免生搬硬套,提倡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和创新。

记者从这些区镇加快推进家庭农场机农结合的实践中,发现有以下几个共性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是要培养一批“三会”中青年家庭农场主。作为家庭农场主,尤其是中青年家庭农场主,要会种田、会开机、会维修保养农机。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在维修方面哪怕是掌握一点基本知识也好。对此,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中青年家庭农场主成为“三会”农场主创造条件。

二是要给农机具安个“家”。目前,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一般都有农机仓库,但仅有一两台农机具的许多家庭农场,露天停放的不少,任其日晒雨淋,不但影响农机使用寿命,还会产生线路短路、偷盗等不安全因素。

三是农机配件和维修要配套。据有的农机手反映,现在要买到正规的农机配件较难,要么就近没有正规的农机配件商店,要么向厂里要配件时间长、价钱贵,只好去小店购买那些外来的农机配件,这既会影响农机使用寿命,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四是粮食烘干仍是一个瓶颈。晾晒场地越来越少,马路晒场隐患增加,如影响通行安全,稻谷容易被压坏等。这与稻谷烘干能力不足,烘干成本等现实因素有关。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已完成免费烘干,欠发达地区烘干稻谷每斤成本为0.12元,而家庭农场自己晾晒用工成本也不低,况且仍面临受灾风险。为防止雨水多粮食受损,政府有关部门仍需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突破粮食烘干瓶颈。

五是要加快种田全程机械化步伐。从育插秧、植保、施肥、收割、运输等种田全程机械化要求来衡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再说,目前有的家庭农场存在着地块比较分散,面积比较小,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更加有效地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快农机发展步伐。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