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盘旋的白鹭,一朵朵绽放的莲花,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比起夏日耕地里的宁静,民权县胡集乡农旺家庭农场里显得分外热闹。
在水塘边的田埂上,总能看见一个汉子忙碌的身影,他便是返乡创业的民权县老颜集乡村民李忠。在他脚下的160余亩水塘里,有数万斤泥鳅苗和莲藕在此“安家”,它们不仅是李忠的创业之源,更是他奋斗和前行的力量。
放弃高薪返乡养泥鳅
30岁的李忠个头不高,文质彬彬,穿着打扮很讲究。从“行头”来看,怎么也不像从事水产养殖的人。但是,骨子里的那股创新精神让他走上了泥鳅养殖这条创业路。
大学毕业后,李忠就一直在南方漂泊,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在一家路桥建筑公司当起了技术工程师,年薪10多万元。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无疑是难得的,但李忠是一个善于挑战、不安于现状的人。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到工地附近的养殖场玩。当时,这家养殖场的老板介绍说,“养殖泥鳅亩产能赚两三万元”,李忠当时就被吸引了。
“这么好的项目,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回去后,李忠就有了养殖泥鳅的想法。之后,他又专门去养殖场学习参观,之后又去了武汉、安徽的泥鳅育苗基地实地考察。
看到许多泥鳅养殖基地经营的风生水起,李忠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干就干,辞职返乡创业。
听到李忠辞职的消息,家人和同事对此很不理解。但是,不管亲朋好友再三劝阻,李忠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2013年,经过一年的筹备,他养殖泥鳅的创业之路开始了。
做商丘第一个“吃”泥鳅的人
对于泥鳅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但说起养泥鳅,在商丘甚至于整个豫东地区都属于“真空带”。
白手起家,去掘取这空白地带的第一桶金谈何容易,经验与资金的不足、如何流转土地等都是李忠创业之路的绊脚石。历经一年筹备,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磕磕绊绊地摸着石头去走这条看不清任何方向的路。许多夜晚他辗转难眠,困境被他坚强的毅力一一克服。
去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李忠要大规模养殖泥鳅的消息后,民权县胡集乡领导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乡领导的帮助下,李忠开始选址、流转土地、开挖水塘。与此同时,乡政府也帮他申请农业项目政策支持。
很快,160余亩的土地流转到了李忠手中。之后,他又与武汉的养殖公司联系,该公司派技术人员帮助李忠安排相关养殖事宜,直至今年春节过后,这160余亩的养殖场才算真正运转起来。然而,真正操作起来,现实往往比梦想更残酷。
刚开始,泥鳅养殖并不顺利。由于技术的缺乏,造成很多泥鳅生病,泥鳅苗奄奄一息,李忠慌了神。他连忙向武汉的泥鳅育苗中心求助,经过武汉技术员的现场技术指导,才化险为夷。
虽是虚惊一场,但从这件事后,李忠便意识到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用他的话说,“掌握技术才能掌握主动,心里才有底”。于是,李忠派了两名职工分别赴连云港和武汉学习泥鳅养殖技术,他自己也不断通过网络、书籍学习养殖技术。
决心带领更多群众致富
“我感觉养殖泥鳅比较有市场发展前景,所以我决心做商丘第一个‘吃’泥鳅的人。”谈及养殖泥鳅的初衷,李忠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通过自己的试验,证明养殖泥鳅是一个很好的致富项目,然后通过发展社员的形式,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
通过近一年的奋斗,李忠养殖的泥鳅年产量达24万斤,莲藕年产量达64万斤,年收入约100万元。
李忠创办的农旺家庭农场以养殖泥鳅和种植莲藕为主。泥鳅他选择的是大鳞副泥鳅和台湾大泥鳅两个品种,莲藕则是南斯拉夫雪莲。这些品种均为优良高产、适宜当地水土的品种。据李忠介绍,泥鳅喜阴,荷喜阳,两者一起养殖,相得益彰。荷叶能给泥鳅提供阴凉,泥鳅的粪便又给荷提供了有机肥料,这种生态立体农业大大节省了空间,提高了效率,遵循了生态农业系统的有机循环规律。
“去年最累,那时候还没有这么足的底气,现在看到泥鳅都长这么大了,心情也轻松了不少。”捞起一网正在吃食的泥鳅,个头大的已经比手指还粗,看着此情此景,李忠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介绍,泥鳅一般三四个月成熟,只要严格按照科学养殖的方法管理,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
家庭农场是国家现在提倡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乘着国家好政策的东风,谈及未来的发展,李忠踌躇满志,他说:“我正在筹备一个更大的项目,还是泥鳅养殖,计划流转土地500亩,办一个更大的家庭农场,带领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