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赵沟村坐落在美丽的析城山脚下,近年来,家家户户种植小杂粮,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7月15日,“美丽晋城沿边行”记者刚走进析城山小杂粮有限公司的小院,正好碰上赵沟村党支部书记马一峰。
今年32岁的马一峰,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虽说是80后,却显得稳重老成。他已在基层干了8年,头顶“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晋城三农杰出人物”“晋城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闲谈中,选育良种、病虫害防治、中耕管理、适时收割……从马一峰嘴里随意蹦出的这些专业术语,让人觉得他不是村官,到像是驻村的农业技术员。
“老马呀,好消息,我那谷子比去年还长得好,今年至少再多挣你一千块。”说话间,一位年近70岁的大爷推门进来。记者一下纳闷了,老大爷怎么叫年轻后生“老马”呢?
大爷名叫原小周,也是赵沟村人。一谈起马一峰,他的话明显多了起来:“‘老马’我们已经叫惯了。老马真不容易,一个年轻娃,又是大学生,能吃苦又聪明。一开始就贴钱给我们买种子,又搞起小杂粮加工基地。自他当了村支书,我们感觉更有盼头了。去年光我家种的4亩地,就挣了一万多块呢。”
赵沟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有400口人,但常住人口不到100人,基本上是老年人。马一峰说,“第一次来赵沟村的时候,是镇上领导送过来的。看着车窗外的盘山路,我很心酸。但这些年下来,我的看法改变了,只要努力,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马一峰创办的析城山小杂粮有限公司就在赵沟村,厂区虽然不大,但十分干净整洁,有封闭的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封装间等,还设有专门的培训室、种子样品间、科研室等,看起来挺现代的。
“我们公司虽然不算大,但走的是标准化流程。小米加工用的是传统石碾技术,可以保证营养不流失。厂里平常有30多名工人,高峰时需要70多人,每人每天可收入三四十元,而且全部是本村村民。”马一峰介绍说。
正在车间干活的原栓柱告诉记者,他既是公司的订单种植户,也是厂里的工人。他家去年种了六七亩谷子,每亩地产谷子六七百斤,公司按每斤3块钱的价格收购。说起去年他的收入,原栓柱笑了笑,只说“还可以。”然后悄悄对记者说:“听马一峰说公司去年收入上千万元,那是多少钱啊!还是大学生有本事。”
在公司产品展示厅,马一峰站在插满小旗的沙盘前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到目前,析城山公司的基地已扩散到全县11个乡镇67个行政村,建立了无公害小杂粮、核桃、花椒、黄花菜等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3500多户农民增收,先后开发了杂粮系列、干果系列、干制蔬菜系列等50余种产品,远销北京、太原、深圳等城市。公司年加工销售农副产品3000余吨,销售收入2100多万元,已经成为当地综合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
马一峰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公司规模,计划投资1200万元,力争年加工5000吨小杂粮,同时生产干果及蜂蜜产品,安排更多的人就业,直接辐射带动1.5万户农民增收。
马一峰说:“当村官这些年让我真正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到百姓中去,才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小杂粮这个小产业做大,带领更多的老百姓走上富裕路。”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