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沈根荣:泥鳅游出致富路

2014-07-25 14:11:19  来源:婺城新闻网   作者:SystemMaster

在婺城区长山乡石门村通往二环南路的主干道旁边有一片水塘,外面的铁门上写着:休闲垂钓。这就是根荣家庭农场的所在地。门口还挂着金华根荣养殖探讨中心、泥鳅室内孵化养殖场、金华根荣养殖合作社三块牌子。周二上午,当记者找到这里时,农场主沈根荣还在外面忙活。妻子正在招呼一名师傅安装空调。一走进他们的房子,记者就感觉比室外温度高了好几摄氏度,像个蒸笼,又闷又热。“不好意思,我刚从兰溪回来。”过了十几分钟,沈根荣跨进大门,笑着跟记者说。

17岁开始走上水产养殖之路

沈根荣今年44岁,是土生土长的石门村人。石门村的村民自古勤劳肯干,被戏称为“石门牛”。沈根荣从小就是一头“倔牛”,认准的事就一股倔劲,坚持做下去。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他初中读了一段时间就辍学回家干活。那时候养鱼收益比较可观,他想着,与其一年到头窝在地里种田,不如趁养鱼行情好拼一拼。17岁的沈根荣就此和水产养殖结下缘分,一干就是近30年。万事开头难,养鱼前两年并没有赚多少钱,只当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一天天摸索。经过多年的技术磨练,他的养鱼技术不断成熟,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每年小有收益,后来还办起了合作社。

养殖行情每年在变,有经济头脑的沈根荣也经常关注着。虽然鱼类行情总体比较稳定,但要想有突破就有点困难。沈根荣便寻思着,养鱼的同时再养些其他水产,他选择了泥鳅。泥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学上也具有较高药用的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多年来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也一直看涨。养泥鳅之前,他查看了很多资料,也去各地实地考察。最后,他从金华本地的泥鳅养殖户那购买了40万条种鳅,准备大展拳脚,没想到,第一次便栽了跟斗。

小泥鳅游出致富路

“我用养鱼的技术来养泥鳅,第一批种鳅基本上一条都没活下来,亏了一万多块钱。”沈根荣惋惜地说。虽然养鱼养了近30年,完全可以称得上行家,但对养泥鳅来说,养鱼行家也得从头开始。一次失败并没有打退他的信心,第二年,自己繁育了一批种鳅。泥鳅和一般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为了不重蹈覆辙,沈根荣整天守在鱼塘旁,观察水质、泥鳅吃食情况。自己摸索的同时还向其他有经验的人请教,终于,第二批泥鳅赚了一万多元钱。虽然赚的钱并不多,但更坚定了他养泥鳅的信心。

为了方便照料,这么多年来沈根荣和妻子就住在鱼塘旁的简易房里。马路旁边灰尘多,来往车辆噪音大。仲夏晚上,房子里更是有40多摄氏度,根本没法睡觉。因此采访当天他们买了空调。过去沈根荣晚上就在鱼塘边转转,困了就地打个盹。他们这块地区地势较低,遇上暴雨就会被淹。上次梅雨季节连续暴雨,房子门口有七八十厘米深的水,车子都无法通行,屋子里也进了水,还好鱼塘塘坝高,没有造成损失。

如今,根荣养殖场有100多亩面积。除了泥鳅外,还有花白鲢、生态鳖、土虾。“什么效益高我就小规模地试试。”沈根荣说他想发展的是生态型养殖,不求大规模、高产量,只想做精做细,争取投入小,回报看得见。他实行泥鳅和花白鲢混养,如今花白鲢亩产700斤左右,泥鳅亩产350斤左右。他卖的种鳅,每年金华周边地区的泥鳅养殖户都争相来购买。今年种鳅有3000斤左右,能卖到每斤40元的好价钱。

不断研发新技术

水产养殖最重要就是水质,水质不好,后期投入再多精力也养不好。近30年的积累,沈根荣发明了一种微生物制剂。利用这种微生物制剂,能够使水达到绿、嫩、爽的效果。他说,这种微生物制剂泥鳅和鱼吃了以后长得更肥、更大,基本不用再施其他肥料。上半年省技术推广站已经把这种制剂拿去做测试评定。而他目前和几家水产养殖场合作试用,也都看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以后将这种制剂加以完善,净化水体作用再提高,对当前“五水共治”也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外塘泥鳅养成功后,沈根荣没有停下脚步,他还想再室内泥鳅养殖上下功夫。如今,他已经投下10多万元,建了900多平方米的泥鳅室内苗孵化育成基地。前期已经做了18次实验,但成活率仍然不高,需要继续研究。

谈起做这一行的难处,他说平时辛苦都没什么,最让他苦恼的是那些晚上潜进来偷鱼、偷泥鳅的小偷。鱼养在塘里,一口塘里到底有多少条也不好数,小偷真的偷走几公斤他都有可能浑然不知。因此晚上睡觉时,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到动静就起来看看。

采访最后,沈根荣还提了两个意见。一个是很多经营家庭农场的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像他连用手机发短信都不会。有关部门能否组织一些培训,提高技能。另一方面,是关于建立产品供需平台。一些人不知道去哪里买好的产品,而一些养殖户手头的好产品却愁销路。建立买方、卖方沟通平台,及时掌握供需信息,对双方都有益。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