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放弃六千月薪 老潘回乡养鱼

2014-07-23 14:02:13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SystemMaster

从丝绸厂下岗工到主城的打工仔,再到靠养鱼为生的企业主,20多年间,49岁的梁平人潘传均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而80后吴月亮,也与潘传均走上了同一条路—返乡创业。

这,得益于梁平发展生态农业的决定。

潘传均:从下岗工到渔业大老板

“嘀嘀,嘀嘀!”19日中午,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梁平县礼让镇万亩池塘的静谧,戴着草帽的潘传均在阳光下,一脸笑容等在路边。谢国强开着拉鱼车,轻车熟路地停靠在潘传均面前。“今天准备拉多少?”“拉一千斤。”

一脸黢黑的潘传均曾是梁平县丝绸厂的下岗工人,“下岗后,我对未来也很迷茫,后来和很多人一样外出打工。”从最简单的水泥工开始做起,老潘先后转战主城的两路、大石坝等地,做起了建筑工和装修工。多年干下来,打工的老潘月收入超过了6000元。活路越做越熟,不过老潘却不想干了,“太费脑筋。”2010年,他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梁平礼让镇。

传统的豆筋是礼让镇家家户户都能做的产业,开一口灶就能收入三万元。当地政府经过论证后发现,豆筋所产生的豆渣是养殖优质鱼的好饲料,且礼让镇这一片广阔的区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建立起生态循环的现代渔业园。

潘传均认为养鱼是一件好营生,2013年他租赁50亩土地建了鱼塘,生意虽然不错,但他发现,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两年后他和5个伙伴成立了一家渔业公司,拥有池塘面积超过600亩。

梁平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横跨两个镇,共涉及6个村30个村民小组,目前已建成5000亩,规划面积超过1万亩。

如今,老潘的公司年产各类鱼600吨,市民最爱吃的石斑鱼是池塘里最贵的鱼,一公斤能卖到近百元,销往主城的盘溪、三亚湾、西山街等市场,但更多的时候公司所养的鱼都是走的高端市场,“基本都是销往定点的酒店,一年能收入几百万元。”

“这个活路要比打工轻松得多,也不费神,每个股东一年纯收入十几万不成问题。”烈日下,49岁的老潘笑着说。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