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江苏:家庭农场主谈夏收效益

2014-06-24 14:28:20  来源:江苏经济报  作者:SystemMaster

驾驶着收割机,高宗宝头戴草帽满面笑容,脸上、脖子上全是汗水。“收成怎么样?”“大丰收,亩产能增一百多斤!”“要挣大钱了啊!”“可不是,麦子收了买辆小轿车不成问题!”与记者交谈时,高宗宝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自家的麦地,直到把自家“领地”巡视了个遍,这才转身乐呵呵地领着记者往家走。

今年夏收稳稳当当挣15万

高宗宝今年60岁,家住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社区5组,2011年退休前是社区的党总支书记,现在,他成了“浦口区高宗宝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青山社区离南京市区不远,社区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城里上班,5370亩耕地大多租给了外地人。“我们吃粮要从外地人手上买,自己为什么不能种?4年前,我动员社区干部们一起流转了600亩地种粮,可大伙的主要精力不在上面,收成一般,退休后我就一人接过来了。”高宗宝告诉记者,他一直坚信,种粮能出好效益,关键是理念和方法要对路。如今,他不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还把在市区工作的儿子叫回到身边当学徒。

种粮到底能有怎样的效益?面对记者的提问,高宗宝掏出笔记本跟记者算起了今年的小麦丰收账。“面积360亩,亩产800斤,每斤1.19元,毛利952元。正常每亩成本:耕田60元、收割60元、肥料160元、农药43元、化除15元、人工200元、租金半年算275元,合计是813元。算下来每亩纯利是370元。”记者不解:“一亩地毛利952元,总投入813元,纯利不应该是139元吗?”高宗宝哈哈大笑,“我有机械啊,耕、种、收、打药全部机械化,这几项的成本只要花个油钱,我还有一部分小麦卖种子,每斤1.5元,这样算,利润不就多出来了嘛!”

高宗宝用手指了指远处麦地里的收割机,对记者说:“种粮要想提高效益,光靠扩大规模是不够的,还要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出率,这就要靠机械化。我花了近100万元买农机具,家里大小机具有10多台,从种到收,该有的差不多都有。”

因为农机设备齐全,高宗宝在地方上还发挥起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仅今年夏收,他就接到了400亩小麦的机收业务,每亩作业费最低50元。“算上春耕和秋收作业,每年我的机收服务纯收入就超过7万元。今年小麦纯利13万多元,加上农机对外作业,夏收稳稳当当能挣15万元!”高宗宝开心地说。

因为品种好、产量大,高宗宝出售小麦已经形成固定客户群,价格要比当地一般农户每斤高出5分钱左右。但高宗宝并不满足。他说,他已经开始搞水稻加工,打出了大米品牌。至于小麦,他的目标也不仅仅在每斤多卖几分钱上。

期盼政府解决三大难题

随着家庭农场在全省各地的迅速涌现,江苏的相关扶持措施也纷纷出台。对此,高宗宝深有感触:“政府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政策倾斜,但从这两年经营家庭农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期盼政府继续帮助解决三大难题。”

土地流转的不稳定性最让高宗宝担忧。他期盼政府的土地仲裁机构能经常下乡,多做普法和调解工作,引导村民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高宗宝目前流转土地600亩,3年合同明年底才到期,但从去年起,就有不少农户多次要求他提高租金。为此,他经常要到农户家苦口婆心做工作。“不是有协议吗?”“农户不注重这个,有的还威胁我,现在不涨租金的话,到期后就是长草也不租给我,那我的家庭农场还如何长远发展?”高宗宝的脸上尽显无奈。

昨天,高宗宝家没收麦子,问起原因,他回答是因为天气闷热,担心会下雨。为什么要看天收麦?高宗宝说,他没有仓库、没有晒场,也没有烘干设备,只能是晴天收,就地卖。

“为什么不上烘干设备?”“没地方放,建库房需要用地,政策上难争取。”“不建仓库和晒场也是这个原因?”“是。”“那你那么多农机具放在哪?”“一部分放在废弃的学校,一部分就露天停放。”高宗宝说,用地问题不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他期盼政府重视并帮助农场主们解决这个难题。

高宗宝还期盼政府能出台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加盟家庭农场。高宗宝坦言,他曾经想增加一部分设施农业,但因为技术要求太高,市场风险也大,缺少懂行的人帮助发展,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我期盼政府能出台政策,鼓励年轻的大学生来家庭农场工作,用人才不断激发家庭农场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