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带着村民在质疑声中种植地膜覆盖棉花,到推广蔬菜大棚,并在拱棚被大风吹坏后一次次改进设施——30多年来,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农技推广站站长毕振源凭着技术,带动当地村民靠种植棉花、西瓜、蔬菜等走上致富路。
如今的东阳镇,仅蔬菜地就有上万亩,既是晋中市的蔬菜种植大镇,也是省城太原的重要“菜篮子”。
村民种蔬菜遇到问题,都来找老毕
6月4日上午8点,东阳镇农技推广站内,皮肤黝黑的毕振源正给两位村民讲解如何种植大棚蔬菜。6月11日,记者再次来到农技站,还是一堆农民围着他,一位姓李的村民说,他们是东阳镇逯村的,他们几家种植户今年种的西红柿有些问题,本来买的是无限生长的苗,现在变成有限生长,长到第五层就自动封顶了,产量很受影响。种的青椒也是皮薄,品相不好。“今天来找老毕,就是想让他帮我们看看是甚原因,帮我们维维权。”
老毕听清楚后,开始打电话,最后拍板说:“我联系了执法队的,星期五他们过来做鉴定。我先去地里看看。”老毕熟练地登上村民们开的蹦蹦车,“突突突”往地里赶去。
那是成片的拱棚,里面温度有30多摄氏度,一进到地里,老毕就像个老练的庄稼把式,看苗、看果、看温度,一番指导后,临走时,还摘了几个有问题的西红柿和青椒。“我得回去琢磨琢磨,这种自动封顶的情况以前没有遇见过,可能是混进了其他种子。”
一路上,村民们和老毕打着招呼。“我的小名叫毕文喜,这些年,村民们看电视多了,更喜欢叫我老毕,还有的叫毕姥爷。”毕振源嘿嘿地笑着说。
逐村动员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棉花
毕振源今年57岁。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阳镇西范村任技术员。其间,他曾跟随山西农大的教授学习棉花种植多年。1983年,东阳镇已是远近闻名的棉花种植大镇,因为技术特长,他被调回镇里任棉管员,后来成了东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当时把他调回来,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没想到,这些年下来,许多在他之后的干部都高升了,他却一直留在基层。”与老毕共事多年的赵计根说。
老毕成为镇棉管员时,东阳镇共种植棉花2.5万亩,每亩的皮棉产量只有40多斤。为提高棉花产量,他学习外地做法,并对照书本,在自己包片负责的丁里村、岂家庄村提出地膜覆盖种植棉花。可是,村民们听了后纷纷摇头。农民们有自己的想法:每亩收皮棉40多斤,已是保证到手50多元(当时的50元是不小的数目);而换上地膜种植,如果失败,原来的那点儿收入也没了。
无奈之下,毕振源来到丁里村村支书朱金岗家,说服他先带头。朱金岗的地膜覆盖棉花下种了,他又骑上自行车,在全镇一个村一个村地动员村民。
当时有多苦?毕振源说,天刚亮就骑上车子离开镇里,天完全黑了21个村才能跑完一趟。回到单位,他累得躺在床上就起不来了,有时候晚饭都没吃就睡着了。有时候正赶上中午,农民们都在家,他就用高音喇叭动员:“咱们这边种棉花,考虑到气温,一般是‘五一’才下种。但用地膜,既保墒、又保温,4月20日左右就能种……”跑了一上午,老毕早已嗓子冒火,大口灌完凉白开,又一遍一遍地讲。
一季下来,朱金岗家的棉花丰收了,每亩有上百斤的高产。看到真正的实惠,第二年,各村村民争相邀请毕振源到村里,辅导他们使用地膜覆盖技术。
引进优种西瓜,成功进行技术改良
上世纪90年代,东阳镇一带除了主要种植棉花,还种西瓜、蔬菜等。当时,当地的西瓜亩产6000斤左右,但辽宁大连一带亩产能达到10000斤。为了提高东阳镇西瓜的产量,毕振源专门赶往大连一带“取经”。1995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引进三亩种子,准备在东阳镇试验。“如果成功了,就是全镇的大好事;失败了,损失也比较小。”东阳镇德音村的郭大娃回忆说,老毕用这样的大实话说服了他和另外两户村民。
下种、授粉、结果,到了西瓜成熟的季节,三户中只有郭大娃家的西瓜丰收,另外两户的瓜田里结出满地的西瓜,却一直不成熟。
在郭大娃的瓜田,毕振源摘下一颗足足有二十斤的大西瓜,闭着眼睛、皱起眉头感叹:“这样的好种,看来要在晋中落户,路子还长啊。我一定要把种子改良,你们的损失不能白搭!”
此后,毕振源分别到三户村民的瓜田分析土壤,向村民了解种植中的细节,一点一点地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第二年,他从品种选择到技术改良,一一把关,终于帮助村民们种出了既可口又高产的大西瓜。
执著搞试验自创新式蔬菜拱棚
毕振源靠引进技术,加上自己的改进,还独创了一种东阳式蔬菜拱棚。很多当地村民不仅通过拱棚种菜赚了钱,还四处帮助其他农民建棚收起了“技术费”。
拱棚空间大,投入比温室小,可以说是极理想的一种蔬菜种植方式。但在2005年,毕振源在庞志村村委会主任杜清福家试验时却出了问题。
当时,老毕进村下地帮杜清福建好了拱棚。但蔬菜刚刚出苗,一连几场大风便将拱棚上的塑料布全部吹得裂开了“大嘴”。“刮一场风,我们就叫老毕来一趟村里。他先是让我们在拱棚柱子上加固,后来在塑料棚上压竹条、压钢丝条,最后,又在大棚的底部开地窗、在顶部开天窗……”杜清福至今感念着毕振源的执著、坚持。为了尝试改进后的效果,在大风来袭、暴雨将至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回家,老毕却骑着自行车往杜清福的拱棚赶。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看着在大风和暴雨中安然无恙的拱棚,顾不上擦拭脸上雨水的毕振源和杜清福特别兴奋。
第二年,毕振源继续试验进行各种改进;2007年,天窗加地窗加钢条覆盖的东阳式蔬菜拱棚开始推广。
在杜清福的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村民们把西葫芦、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从拱棚里搬出来,包装成箱,搬到高大的塑钢大厅内。大厅里一辆辆货车正等着拉蔬菜,合作社外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拱棚。“这些年,我能够带着村民致富,很大的动力来自于老毕的支持和帮助。现在,东阳镇蔬菜种植达到了10000多亩,和太原的各大超市、蔬菜市场都签了购销合同。这里的每一处菜地,菜农们收入的每一分钱,都有老毕的心血。”杜清福说。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