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太长高速榆社段的人,往往会被榆社北出口附近的一块广告牌吸引,广告牌有四个大字:“榆社笨蛋”。如同这个在争议中被立起来、并在全省广为流传的广告语,白卫平引领榆社笨蛋产业发展时,也曾一次次面临艰难。
他要让“养鸡不赚钱”成为历史白卫平毕业于朔州农校的动物饲白卫平初到岚峪乡工作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养鸡不赚钱,换个油和盐”。但几年下来,他自己赔钱搞实验,最终带着乡里的3000多人,打破了这个不赚钱的“魔咒”,让村民们因养鸡产业而致富。如今,榆社县的笨鸡存栏数从20万只发展到了300万只。养饲料专业,毕业后成为县畜牧局的一名普通员工。1999年,他被调到岚峪乡任农机站员工。岚峪乡是榆社最贫困、人口最少的乡镇,全乡33个村6900余口人,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元。
6月2日,端午节假日当天,白卫平在办公室里,给记者讲起这段经历。他的鬓角已有些发白,憨厚的脸上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那时候,岚峪乡各村乃至整个榆社的农民已经养鸡多年,但都是小型的家庭喂养。百姓中,流传着一个‘魔咒’:‘养鸡不赚钱,换个油和盐’。”当时,村民们养鸡却不卖鸡蛋、鸡肉,而是等小贩来到村中后,拿鸡蛋换取点儿用于改善生活的用品。看到村民们艰苦的生活,看到村民们原始的交易模式,白卫平决定用自己的知识,让村民们富起来——“我不相信养鸡不能赚钱”。
此后,白卫平开始琢磨如何让养鸡赚钱。2001年年底,经过连续两年多的酝酿后,白卫平提出,次年在岚峪当地村民中,推广养笨鸡。至于品种,白卫平已选好,就养山东产的一种绿壳蛋鸡。
可是,问题随之而来,当地的土鸡虽然产蛋低,但一只鸡苗只用1元。绿壳蛋鸡产蛋率高,可价格也高,一只鸡苗3.5元。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乡党委、政府商量后决定,由白卫平引进的绿健公司与农民签约,每只鸡苗补贴2元钱,乡政府补贴0.5元,村民每只种鸡只出1元钱。方案制定好后,白卫平发动他所蹲点的岚峪乡大垴村村民,每家养鸡50只,待鸡产蛋后,绿健公司按每斤笨鸡蛋5元钱保底回购。
户外围栏养鸡法让榆社笨鸡蛋远近闻名 2002年3月,引进鸡苗的时候引起了轰动。原来,为了鸡苗的安全,白卫平付款后,联系航空公司,将3000只小鸡空运回太原。榆社县的领导来了,岚峪乡的负责人到了,大家从飞机上捧下可爱的小鸡,许多同机的客人争相与这些小鸡合影。
但是,鸡苗运回大垴后,村民们却不要。“村民们本来就穷,看不到收益,谁也不敢投资那1元钱。”岚峪乡农技推广站站长连宇栋还记得白卫平当时的窘境。白卫平多方努力无果,只能破釜沉舟:他自掏腰包,给每位村民每只鸡苗再补1元。
白卫平免费送小鸡!听说此事后,村民们先是不相信,在确定是真的后,争先恐后地领走了这些小鸡。
转眼间,小鸡长大产蛋了。榆社县城的人,慕名而来的榆次人、太原人看到平时很少见的绿壳蛋,听说全部是土法喂养,纷纷抢购。很快,蛋价从5元一斤变成了6元一斤、8元一斤。
2002年秋天,榆社县委、政府在岚峪乡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致富经验。其他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实惠,纷纷主动购买鸡苗。岚峪乡政府决定每年购买5000只鸡苗,免费送给村民们喂养。
形势大好,白卫平开始琢磨:户户养鸡毕竟还是有局限,如果能够建一个鸡场养数千只鸡,那么农民的收入就更高了。另外,如何保证笨鸡、笨蛋的营养价值和质量呢?
后来,白卫平独创了户外围栏养鸡法。他首先说服部分村民将鸡苗放入山中用塑料围栏围养,鸡的饲料则严格按照笨鸡的喂法,只喂豆饼、玉米等,并让鸡群走进林地、山区,吃虫子、吃草。2009年,榆社县开始大面积推广白卫平所创的围栏养鸡法。目前,榆社县的围栏养鸡场发展到了33个,所产的笨鸡蛋成了远近闻名的营养食品。
为了降低成本,废寝忘食钻研孵化技术中央电视台记者曾专门到榆社县实地采访,并在央视农业频道的《致富经》节目中播出了白卫平带领村民养鸡致富的故事。但白卫平付出的辛劳和苦累,却很少有人知道。
鸡苗的投入较大,白卫平决定自己孵育鸡苗,降低村民们养鸡的成本。2008年,他花了一万多元买来机械孵化机;又投入六万余元,买了发电机和其他设备。
设备安装好后,他买了一万多元的笨鸡蛋,开始做孵化试验。第一批5000只鸡逐一出壳,带给白卫平的却是致命的打击:这批鸡全部腿部无力,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没有放弃,开始查资料,找问题。数个不眠之夜后,白卫平找到了症结所在——当时的温度低了点儿。
孵化第二批时,白卫平对照室温再次试验,才发现机械孵化机的温度比室内的实际温度低了一些。为了保证正确的温度,白卫平在室内四个墙角全部挂上温度计,他在机械孵化机旁守候了半个月,每两个小时都要对照一遍温度计,然后进行校正。
走出孵化室的白卫平一脸的兴奋,但熟悉他的人却发现,他整整瘦了两圈。大家都以为他取得了成功,问过后才知道,第二批鸡苗又白费了,但让白卫平兴奋的是他掌握了孵化鸡苗的技术。此后,他开始为当地村民提供优质鸡苗,直到县畜牧局接手这项工作。
白卫平忙起来废寝忘食,家里的事只能交给妻子董建香。董建香在榆社县云竹镇上班,一有空就要赶几十里路回家照顾孩子和父亲。董建香的父亲已83岁,患老年痴呆症多年,在白卫平家中生活。坚持了一段时间,白卫平开始发愁:妻子跑那么远的路,既耽误工作,又怕照顾不好老人。后来,白卫平提出让自己67岁的父亲照顾岳父。但白卫平不知道如何向父亲开口,犹豫了好几天,实在没办法的白卫平结结巴巴地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父亲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你们放心,我能伺候好亲家,你安心忙你的大事。”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