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但走进砲里塬上的白色大棚,绿油油的瓜蔓已扯出近1米长,四五名瓜农小心地将交缠在一起的调皮“嬉戏”的瓜秧进行梳理,同时压蔓、整枝、打杈。看着棚内绿意盎然的瓜秧,40岁的刘小军高兴地说:“5月中下旬大棚瓜上市,按照去年的行情,每亩至少可赚6000多元。”
刘小军是长安区砲里街办东岭村人,有16年种大田瓜经验。不满足过去的小打小闹,近年来他一直和村里七八户瓜农携手,借助土地流转政策,实行规模经营。随着设施农业逐步在砲里塬上推广,2012年至今他已经建成了50亩大棚。和大田瓜相比,大棚瓜上市早、价高,收益较好。因为有时间差,风险也比一拥而上的大田瓜要小一些。
刘小军回忆说,2007年他种大田瓜投资两三万元,结果上市季节一场雨过后,西瓜没人要了,大家都揭棚回家全赔了。2009年行情好,他的40亩瓜挣了三四万元。但自从去年大棚投用后,50亩大棚瓜他赚了30多万。再算上辣椒,当年大棚的毛收入在50万元左右。“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去年一年下来,他净落了50亩大棚。”刘小军说,建大棚投资大,除去补贴,他去年还贷了70多万元。因为投资压力大,虽然刘小军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景非常看好,但也备受市场行情无法预测的困扰。
随着种植户从原来的七八户增加到12户,今年全村大棚规模已经扩展到480亩。”东岭村村主任谢忍耐介绍说,在大棚的带动下,每年农闲时节,周围四里八村的剩余劳动力都会向大棚集中。粗略计算,全年大棚支付给临时劳动的工人工资在40多万元。这些人有常年在大棚帮忙务瓜的,也有临时帮着卸瓜、装车的,而且“大多都是无力外出打工的50多岁的妇女”。为鼓励更多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目前村上已经储备了近200亩流转土地,随时准备为建大棚的瓜农提供方便。
砲里地处长安东部塬区,塬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日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气候优势明显。因境内无企业,空气清新,距市区有一定距离,环保优势非常明显。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砲里街办大力推广设施农业,目前在布村、前村、伯坊、南桑、西垇、东岭等6个村建成设施大棚2000多亩。各村采取瓜菜轮作方式进行生产,5月中下旬陆续上市的西瓜产量近7000吨,反季节的西红柿、黄瓜、茄子、圣女果等蔬菜年产量在575吨。
“因为砲里塬上昼夜温差大,种的西瓜特别甜,砲里发展大棚西瓜的空间非常大。”西垇村技术员吴纪明介绍说,为便于外运,通常瓜的采摘以运输距离远近而定。如大荔大棚瓜如果要销往西安,在熟到六七成时就要采摘,这样瓜的口感、品质都会受到影响。砲里瓜如果在西安就地销售,可以熟到9成以上,口感品质就会有大幅提升。据此,他认为设施农业不但能给农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让西安市民品尝到更加新鲜的瓜果蔬菜。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