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猗县紧紧抓住农业现代化这一关键,按照“扩张规模,提质增效”的思路,把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强县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枣树进大棚,枣农乐开怀
黄瓜、西红柿进大棚你可能见过,但大棚里栽枣树你听说过没?而临猗农民就敢这么干,而且搞成了。
上世纪90年代,该县大面积引进山东沾化冬枣,目前冬枣种植已达20万亩。冬枣成熟季节正逢北方雨季,一场秋雨就会使冬枣裂果烂掉。这些年种枣树得了利的庙上乡枣农开始尝试将冬枣请进温室大棚,不仅解决了裂果问题,而且上市早、甜度高、果面好。
发展高效农业,关键在于引导。为鼓励和支持设施果菜产业发展,临猗县紧紧抓住设施农业发展大好机遇,编制了《设施果菜发展规划》,出台了《设施果菜发展实施意见》,将设施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品牌产业来抓,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同时,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对规模蔬菜基地进行基础设施配套,从而不断吸引农民和社会资金参与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县设施农业局局长徐应全说:“现在尝到甜头的农民敢闯敢试,啥都敢往大棚里栽。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851元中有890元来自设施农业,也就是说,人均纯收入100元中就有10元来自设施农业。”
为从根本上富裕农民,该县还将继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按照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叫响“临猗瓜果菜,绿色无公害”品牌,从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大跨步发展,实现藏富于民。
香菇进大棚,小车开出来
曾经因水、香、脆成为百姓餐桌上一道佳肴的王景蘑菇,前年开始试验温室栽培,由于采用分期培植技术,使王景蘑菇一冬天都能吃到。现在,一公斤蘑菇售价高达10元,该村农民一亩地收入最高达7万元。用当地农民的话说“一亩菇棚能开出一辆小车”。
12月1日,笔者来到该村采访,只见17个大棚全部集中在村北地里。在菇农王军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只见微弱的灯光下,满屋一层层土架上摆满菌基托盘,无数个双孢菇露出一片白白的、圆圆的小“脑袋”。王军说,“这种俗称圆蘑菇的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享有‘保健食品’的美称。”
作为临猗设施农业龙头产业,王景村菇农依靠科技培植做大做强,年产20多个品种4000多吨食用菌。同时,通过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输出菌种和技术,扶持周围村50多户农民种植大棚食用菌。“今年以来,各乡镇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纷纷制定措施,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现在,已形成七级油桃、庙上冬枣、北辛苹果、牛杜蔬菜、角杯莲菜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的发展势头。”该县县委书记赵惠民、县长李建刚说。
大棚遇难题,专家来帮忙
设施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在临猗的设施农业发展中,该县农业部门建立了专家团,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为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该县大胆创新,按照“部门组织、群众点菜、科普送餐”的模式,县建专家团、乡设特派员、村聘联络员,建起“技农结合”的农技服务新模式。通过双向选择,该县组织30多位设施农业专家,按农作物生长季节,进村开展技术讲座,编辑技术短信,通过手机信息群发平台,及时发布实用技术信息;在设施产业发展重点乡镇确定一名农业干事为科技特派员,配合企业进行技术推广;在每个村选聘一名农技联络员,主要负责组织群众培训、建示范田等,设立黑板报农情预报,及时发布更新病虫害预报和农资使用常识。
临猗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发展设施农业与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推行设施农业多样化发展,使设施农业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型农业产业、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富有市场活力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