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最甜西瓜”让返乡青年轿车换三轮

2013-10-29 10:16: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种什么,什么赔钱。往年从不愁销量的大白菜,当年不知为什么,就是没人要。莴笋长得惨不忍睹,自然卖不掉。大蒜也因为“不是红皮蒜不香”而被人拒之门外——马强创业第一年,以惨败告终。

看着小伙伴们走的走,愁的愁,马强心里五味杂陈。想起创业之初扬言“要把规模扩大到肥西县乃至合肥市所有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的得意劲,他还是决定再拼一把。“奔着梦想,不能放弃。”

如今回顾一路走来受过的苦,吃过的亏,马强只有一个字:“值”。

14个不会种菜的大学生村官和宅基地上的大棚

有人会在满是石头的宅基地上建大棚、种蔬菜吗?马强和他的小伙伴们会。“地里能不能种出东西?”这种担心和创业的热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作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木兰社区大学生村官马强心中始终怀揣着“在基层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无奈“激情一直无处释放”。直到两年后,木兰社区进行新农村建设,村民搬迁流转出70亩宅基地,马强终于等到了机会。

现有的土地并不足够播种“梦想”。凭借两年的农村工作经验,马强找到木兰社区最有威望的长辈,请他出面说服村民提供肥沃的土地。“我们跑了好几次。对他很尊重,态度又诚恳,再说得可怜一点,终于把他打动了。”最终,他们得到105亩土地的租用权。

经过多方努力,2010年12月,肥西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正式成立。14名大学生村官与一家农业公司合伙,承包下83个钢架大棚。然而马强的兴奋劲还没过,困难已经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难题是,14个小伙伴里,没有一个人会种菜。

毫无头绪的大学生村官们接受了合伙公司的安排,种了些“常用的”蔬菜,比如大白菜、莴笋、大蒜。“我们连技术员都没有请,以为那个公司的人都懂。没想到莴笋光长叶子,后来还生了病,又黄又枯。”马强说,“种了好多,最后能吃的没几棵。”

马强和小伙伴们试图把仅存的莴笋送进大学食堂,可采购员看到这些莴笋“一层一层削掉外皮,剩下能吃的部分不多”,根本不买账。“我们知道饭店、食堂归卫生局管,就跑到县卫生局去沟通,最后才以很低的价钱卖掉了。”

大蒜同样难逃被“贱卖”的命运。而大白菜干脆烂在地里,最后被老百姓拉回家喂猪。“虽然不赚钱,但至少卖出了一些,难过的心情有了一点安慰。”马强说,“被人拒之门外时我觉得,这可比做老百姓的工作还难。”

从卖不掉的南瓜烂在地里到创业园再次瓜满藤

第二年,他们决定改种精品南瓜。从农科院引进了精品南瓜种,又吸取第一年失败的教训,到县里请来了农业技术员。马强觉得,这次应该能打个翻身仗。

谁也想不到,他们没能种出本应圆润光滑的“精品南瓜”,却种出了一堆让老百姓疑惑“能不能吃”的“奇怪南瓜”。

借了一辆小货车,马强决定自己去卖南瓜。经历了被城管轰、被商户赶的窘迫,他终于在肥西县城杨桂塘市场争取到一个空闲摊位,市场管理部门还为他免去了摊位费。可是由于位置偏僻,生意并不好。

马强又联系了一家超市。对方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勉强答应收一车南瓜。马强兴奋地把南瓜拉过去开始卸车,眼看一车南瓜即将卸完,超市负责人突然因为“南瓜不好看”改变了主意,只肯收下小半车。马强只好把卸下的南瓜又搬回车上。

烂在田里的南瓜让马强觉得“很崩溃”。他憋着劲想扳回一局,于是改种了“最保险”的西瓜和豇豆。

为了“节约人工费”,每天清晨五六点,马强和小伙伴们就起床和农民一起下地,拔草、传粉、采收。“几千斤豇豆我们自己挑出来,挑到两只手都酸疼得不敢放下来,捆豇豆捆到手都磨烂了。”马强说,“西瓜也要自己抬着筐一家一家超市送,一筐有100多斤重。”

久而久之,有些小伙伴受不了苦,退出了创业队伍。每晚睡在潮气极重的活动板房里,马强的心情复杂极了。放弃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过,但尚未实现的梦想和小伙伴们的信任还是让他决定坚持下去。

总结经验教训,马强找到了新思路。“我们开始了解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他送走了年薪六七万元的技术员,自己跑到合肥三十岗西瓜基地帮忙,用免费劳动换回嫁接、授粉等西瓜种植技术。

肥西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里,果实又爬满了瓜藤。

西瓜越种越甜,蓝图越描越美

传粉后的西瓜都挂上了编号,用于判断成熟的先后顺序。每天,马强都要去看编号01的那颗瓜,又敲又拍,盼它成熟。

经过漫长的等待,西瓜终于被摘下来。马强迫不及待地把瓜切开——特红,好漂亮。一口咬下去——超甜。“虽然后来种的瓜都很甜,但是再也吃不到当时的心情了。”马强说。

来买瓜的人越来越多,络绎不绝,连外地瓜贩都慕名而来。他们忙得连午休时间都没有,每天却都精神饱满。“再也不用自己拉着瓜到处推销了。”马强再也不用因为焦虑而失眠。

过年前,大棚里种下了红皮香蒜。经过前期广泛的宣传,买蒜的人竞相赶来,有人甚至加价收购大蒜。

连续亏损两年的创业园终于实现了盈利。

在种植西瓜的同时,马强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进行小范围试种。比如价格高昂的泰国香菜等等。他再也不需要扛着西瓜去超市送货,因为“根本不够卖,都被上门来的商贩抢光了”。

肥西县的老百姓都很惊讶,这群“什么都不会的大学生”竟然真的做出了成绩。他们开始向马强讨教种植技术,甚至有位大姐专程从六安赶来找马强“取经”。曾经对种植一窍不通的马强摇身一变,成了群众眼中的“技术员”。

到上海做生意的本村青年小罗回家时看到创业园的发展,决定返乡创业。借鉴创业园模式,流转土地种苗木、养家禽。如今,曾经西装革履、开高级轿车的小罗每天都开着电动三轮车乐呵呵地拉食料。

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的带动下,40多名村民参与了蔬果种植,村里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2012年,创业园被评为合肥市“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示范基地、肥西县现代农业示范庄园。

2012年11月,创业园成立了共青团肥西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团支部。他们带着亲手种植的瓜果蔬菜,定期到木兰社区敬老院进行慰问;联系合肥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学生到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也为创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河镇龙安村的残疾人周增忠养殖野猪,销售无门。得知情况,创业园团支部决定为他提供帮助。他们把创业园的藤叶和秸秆无偿提供给周增忠作为野猪饲料,同时积极借助各种平台寻找销售渠道。目前,马强已经和一家大型生鲜销售商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实现长期供销。

随着创业园的不断发展,马强心里的蓝图也越描越美。下一步,他打算依靠即将建成的环巢湖大道,扩大种植规模,发展集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他希望,创业园能够吸引更多在外务工青年回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更多年轻血液,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