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今年刚开秤收粮,23岁的“90后”小伙袁浩就在村里出名了。“小伙子了不起,没见过这么年轻,能种这么多地的。”洞阳镇西园社区的老乡都这么夸赞袁浩。
今年年初,从未种过田的袁浩一口气承包了200亩地。这个举动简直称得上“异常”——很长时间以来,村里的种地主力是60岁以上的老人,田间地头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袁浩首次种稻就获丰收,亩产平均900斤,总产达到90吨,收购总价23万元,纯赚12万元。“这半年就抵得上过去两年的收入。”袁浩说,开始只想着不要亏本就好,“没想到能赚这么多,照这个形势,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
从“月薪五千”到“回家种田”
黝黑的皮肤,走到哪里裤腿都是卷起的,手臂稍微一弯就隆起“肉疙瘩”……不到半年时间,袁浩已经出落成“农家里手”模样。
其实,在打定主意种田之前,袁浩有份不错的工作。18岁,袁浩便离家闯荡,在长沙县星沙镇的工地上开吊车,一个月能赚五千块,一干就是五年。“20出头的年轻人,一年能赚六万来块,很好了。”袁浩的妻子朱良燕对丈夫的吊车工作很满意。
俩人是去年结的婚,朱良燕很快有了身孕。正是妻子怀孕让袁浩放弃了星沙的工作,“老婆要人照顾,也想陪着孩子长大,在家附近打工赚得也还可以。”
在家门口打工是许多洞阳年轻人的选择,该镇紧邻浏阳工业新城,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大型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蓝思科技一个月能赚三、四千。”2012年9月份,袁浩成了介面光电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每天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挺枯燥的。”
回乡两个月后,袁浩发现了新的发展机会——村里的土地,“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很多地都闲置着”。
“因为散户种地几乎不赚钱,而打工赚得更多,所以种田的逐年少了。”洞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谢祥华说,但是因为连续两年抛荒会被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少农户便在勉强种地,“通常能种两季水稻的田,许多农户只种一季,并且没有多少产量。”
袁浩想着,如果能把大家不愿种的田集中起来,应该会产生规模效应,“我认为是有前途的。”他于是打定了种粮的主意。
“被调查”才获得“技术指导”
2012年11月,袁浩辞去工作,挨家挨户地问乡邻是否愿意把地让给他种。“很多人正愁地没人种,愿意无偿让我去种。”两个月下来,有近六十户村民把地交给了袁浩,加上自家的地正好200亩。
“我们开始都挺反对。”朱良燕说,种田太累了,亲戚邻居没有哪个年轻人在干,“当时他的工作也还可以,怕他半途而废,两边都不讨好。”
但是,袁浩很坚决,“即使不能赚,种稻是不会亏的,风险小。”
“这个小伙很有魄力。”洞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员王业村说,袁浩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耕种经验,“他就敢一下子种这么多。”
然而袁浩并不觉得种田很难,“况且我爸妈种了几十年的地了,有他们帮忙呢。”
当然,一次种两百亩不能光靠“自信”。今年3月中旬,到了要播种的时节,袁浩找到了王业村,“要种子,讨技术。”
“刚开始我们都不相信他能种这么多田,太年轻了。”王业村说,“200亩的田,种子就要一万多块,种坏了损失可不小,不能随便就给了。”
第二天,王业村便到西园社区了解袁浩的情况。“确实承包了两百亩地,村民对他的评价不错,都说他淳朴,勤奋,做什么事都要做好。”于是,袁浩成了王业村的重点指导对象。
慢慢摸索出种田的“门道”
“除草剂不能一开始就打,要等禾苗从黄变绿的时候,不然禾苗也跟着一块打死了。另外,草不会一下就死,第二天还要用水淹一遍。”袁浩站在田边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资深农民”。
然而种田的过程却不如说得这么轻巧,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犁地恐怕是袁浩一开始最得心应手的活,“因为以前开过车,试了一、两亩就犁得很快了。”
抛秧对袁浩来说却是个挑战,“开始不懂用劲,抛得角度也不对,秧苗老是躺在田里。”
因为田比较多,袁浩请了二十几个劳力帮忙,别人抛他就在一旁看,慢慢地摸索出了门道。“要往上抛,形成一个弧线,秧苗就会直插在地里。要控制好力度,依次发力,才能保证秧苗的密度。”
“施肥、防虫害这些就全靠服务中心的指导。”袁浩说。施什么肥,施多少,王业村都会到田里来指导,“防虫害就根据服务中心发布的虫情预报来打药。”
靠着勤劳和严谨,袁浩的水稻迎来了大丰收,“地里一片黄灿灿的,说实话,很有成就感。”不过,此时也进入了最辛苦的双抢时节,一边收割一边要播种晚稻。
半年瘦了20斤,赚了12万
进入收割季节,袁浩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深夜十二点才能入睡。
天刚亮,袁浩就得用收割机把稻子收割好装袋,然后一车一车地运到坪地里晒,一直忙到太阳落山。“中午十二点,那么大太阳,就在田里装袋,一点阴凉都躲不了。”朱良燕每次去叫丈夫吃饭,总是心疼得不得了。
“每天都忙不停,不到半年时间,人不知道黑了多少,从140斤降到120斤,以前裤头32码,现在只能穿29码了。”朱良燕语气里又是责备又是怜惜。
但是袁浩很少诉苦,“家里人开始就不支持,我是主心骨,我还说累说苦,更没人干活了。”
辛苦终于有了回报,一上秤,200亩田产出了90吨稻子,亩产900斤。“算是中上水平了。”王业村说。
今年水稻的收购价是每百斤132元,90吨的稻子给袁浩带来23万元的收益,除去成本,半年,纯赚12万元。
还顾不上高兴,袁浩已经投入到抗高温中了。晚稻已经播种,由于缺水必须抽水灌溉,袁浩每天守着抽水机,一亩一亩浇,他已经连着几日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了。“确实累,但为了好收成还是值得的。”袁浩说。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