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硅谷的IT男,河北三河的“牛郎”,从机会猎手到淡定的牧场主,渴望,能昂起头“吹吹牛”。
李开复曾经写过一条“我如何降低食物中毒概率”的微博,其中,唯一提及的牛奶品牌是“万得妙”。微博发出第二天,万得妙的零售订单量增加400%。
“万得妙”品牌的拥有者,就是华夏畜牧的创始人之一邵祈。在后海烟袋斜街上的万得妙牛奶旗舰店,一脸络腮胡的邵祈,身着皮上衣,搭配牛仔裤。他兴奋地聊着店内的奶制品,“我想要研发出真正符合中国消费者味道的产品,能够让他们记住,一次就足够!”
2003年进入养牛行业,邵祈只是打算把它看成退休后的一笔生意,现在,已过半百的他已经彻底为奶牛而疯狂。这位在硅谷折腾二十余年的中年人,正渴望用IT技术颠覆中国奶业的作业模式。
IT牧场工
用最舒服的环境对奶牛,才可以产出最多最好的奶。
2003年,邵祈的一位世交好友邀请他来中国大陆参加一个奶牛的繁育项目,当时,中国正大量进口奶牛,卖奶牛可以挣钱。
时值“非典”蔓延,邵祈还是跑了山东、山西、吉林等地,观察当地农场如何养牛,对比在美国的所见,他发现中国在牧场管理方面存在大片空缺,反差让他感觉其中商机无限,看到了蓝海——对!养牛可以!“你去看看历史,先进国家是什么样子,中国最后一定差不多也如此,这是定律。”
当邵祈杀入养牛行业时,他甚至不清楚奶牛有几个乳头。埋头苦学整一年,至2005年底,他购进了共计680头奶牛,整个华夏牧场已经初具规模。从事IT行业二十余年,给予了邵祈一种天然的技术基因和创新思维:所有的IT从业者永远寻求不断优化的方案;当研究出新方案时,又试图将其规模化复制,做到1万个、100万个……
2004年,当邵祈告诉朋友要来中国科技化养奶牛时,大家都笑话他:一个外国和尚(邵祈为美国籍),最开始又不是念的这门经,到中国花这么多钱盖牛舍?在邵祈的牧场,奶牛可以享受“VIP”待遇:牛床上面铺细沙,保证干爽、柔软,能洗澡、按摩、修蹄、听音乐、外加随时随地的体检,配备专业的营养师,搭配不同的套餐。连排队挤奶,都不允许工作人员拍打奶牛,而是拍手引导。“奶牛害羞但感情很丰富,也很敏感。”邵祈笑言,“用最舒服的环境对待奶牛,才可以产出最好最多的牛奶。”据称,奶牛在听音乐的环境中,产奶量能够提高2%-3%。
“拿砖墙盖牛棚不就可以了吗,干吗花那么钱?”那时,国内同行都觉得邵祈的脑袋有问题,但他固执己见。“我认为牛场的数据管理在中国没有人做好,数据化管理可以实现标准化。举一个简单例子:牛的饲料量可以按照其产奶量和能量需求,再添加些维生素等计算出来的,数值能够很精确:配方需要多少蛋白质、能量、脂肪,倒算回去饲料中需要添加多少苜蓿草、玉米……”
国内大部分牧场都是“模糊”养殖。“大家都说喂牛吃草,并没有说喂牛吃什么样的草,吃多少草,也从来没有人去验证苜蓿草中是不是20%的蛋白质,玉米中的淀粉含量是不是70%?”邵祈专门请来一个化验师,配置专业扫描仪,精准地计算出来。“今天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要求所有的饲料和配方符合,每一步都希望精准化。比如,配方需要这些原料的搅浑,我的搅拌机一次性只能混合15吨,每一次搅拌都上磅秤,使得误差少于5%……”
有了数据和技术做支持,华夏牧场每个环节的可追溯性也变得简单。通过数据分析,能发现很多同行看不到的东西。“IT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做错了事,可以从规范流程中回溯哪个步骤错了,不断修改或者优化该步骤。比如说,万一在牛奶中喝到大肠杆菌,IT系统就能追到哪一天的牛奶、哪一班次、哪一班加工。”
而让邵祈头痛的是,如何让一线员工接受标准化、精细化的操作模式。目前,华夏畜牧12000头奶牛由176名一线工人管理。如果让清洁工将厕所清扫干净,怎样才算是干净的?邵祈曾为此专门让人事部经理带着清洁工到五星级饭店去体验。
“中国太缺少农业方面的专才,大部分农业工作者缺少专业知识,没有将农业当成一种职业。”邵祈耸耸肩,有些无奈。有一次,他曾花费几十万元人民币从外国购买了数台构造精密的拖拉机,其中一台拖拉机失灵,厂家的维修人员打开外壳后,告知拖拉机已无法修理,机器差不多所有线路都被人剪断了。他很快明白了:操作工人不会去问为什么,只有“我要让它继续走”的想法,但凡阻碍机器运作的线路,一刀了断。
这种“看着差不多”的方式,邵祈无法接受,他要求的是完美。“除了办公室很乱,因为太多事务要处理,其他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比如衬衫必须要熨烫好。”说话间,他顺手拿起一块抹布擦拭身旁的灯具。
在这个准IT男看来,多数事情的衡量标准只有0和1。“每项只做70%,两个70%就50%,如果都以70%的标准,很多事情就不可能。”邵祈对此很固执,决不妥协,养牛亦如此。“其实养牛最重要的是让牛吃饱睡好,细节全部照顾到,这个道理书里都有,但是少有什么人全部做到。”
【责任编辑 杨嘉 范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