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服装生意、烤过面包、当过挂面学徒,经过多年的打拼,邻水县九龙镇土生土长的农民刘孝,把一个生产手工挂面的小厂发展成了一家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的企业。10月16日,笔者采访了刘孝。
贷款办起挂面厂
“我在当地做过服装生意,烤过面包,后来到了挂面厂工作,就和面粉打起了交道,一直做到现在。”刘孝说,1987年,他到当地一家手工挂面作坊里打工,从和面到包装,他每个环节都认真学、仔细干,很快就成为做挂面的行家里手。1989年,刘孝贷款3000元,在邻水县九龙镇办起了全县第一家手工挂面企业。1992年,他获得20万元大洪河库区移民安置创业扶持无息贷款,这增强了他做大面粉厂的信心。
刘孝做事情踏踏实实,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持续增加。当地不少人看到面粉加工的利润后,也纷纷建厂生产,行业利润日渐萎缩。
“在稳健当中求发展,在发展当中求稳健,由量变到质变。”此时,刘孝已为企业的发展规划了“三步曲”。按照这样的思路,2006年,在原面粉厂的基础上,他组建了面业公司,开启了企业全新的发展阶段。
严把产品质量关
对产品质量,刘孝制定了近似苛刻的制度: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必须大于或等于99%,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出厂产品合格率必须100%。
近年来,面粉添加剂饱受争议,国家也出台了“禁白令”,而早在1992年,刘孝就率先在面粉、挂面产品中取消任何添加剂。2006年,刘孝对公司的面粉生产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完成了面粉产品的升级换代。
“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城市中虽有人才、有技术,但缺乏农产品资源;农村中虽有资源,但缺乏技术与人才,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刘孝说,多年来,他一方面积极从大城市引进人才,带动培训农民,使农民转变成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与重庆、成都等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外部的高科技人力资源,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刘孝带领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昔日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公司制企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250吨。
承担义务造富一方
“我在面业公司已干了12年,不仅学到了手工挂面生产手艺,而且在九龙镇盖起了三层楼房。”45岁的残疾人刘芳感慨地说。
“对于企业而言,其核心就是追求利润,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不能回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为当地的群众做有益的事。”刘孝对“三农”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工作当中,他除了坚持“富一方百姓”这种对外的社会责任外,在内部管理中也通过各种制度服务员工,使面业公司不仅是一个加工厂,更成为一个学校。为了让员工得到培训、学习,刘孝每年都要带领员工到重庆、成都的知名挂面厂参观学习。
“商业行为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必须坚持关注社会效益与注重自身发展并举。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赢利,只有赢利才有力量承担肩负的社会责任。”刘孝如此阐述盈利和责任的关系。
鉴于刘孝的挂面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邻水县农业局目前已正式提交申请,申报刘孝的企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
【责任编辑 杨嘉 范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