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葡萄的贮藏保鲜

2012-05-03 15:41:53  作者:SystemMaster
葡萄为浆果,收获季节又集中,且不易保存,不便运输,极易因贮藏不好影响收入,为了满足冬春季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现向您介绍一套利用半地下窖贮藏葡萄的方法,能提高经济效益6~10倍。
一、建造地窖
l、窖址的选择与设计。葡萄窖应选择在地势略高、通风良好的地方,最好选在树荫下,有利于前期降温。窖容为30立方米,半地下式。窖身东西方向。窖门设在西端,离窖底40厘米,高1.6米,宽70厘米。窖东端设一高、宽各为40厘米的通风口,为贮藏初期通风降温。前后墙各设有30×40厘米排气孔,窖顶设有高1米、长宽各为60厘米的天窗,各气孔安有窗扇铁网,以便通风排气及防鼠害。
2、窖内设施。窖壁用灰沙抹光,也可用土窖壁。窖底铺3~4厘米厚的沙子,用于调节湿度。窖内用粗细竹杆搭成贮架,层间距为40~50厘米。 30立方米的地窖可贮藏葡萄750公斤左右。
3、贮窖消毒。葡萄人窖前用浓石灰水对全窖喷洒消毒,然后点燃硫磺粉(每立方米空间20克)密封熏蒸2天,再排出废气。

二、适时采摘入窖
在“霜降”前后,选择充分成熟、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葡萄穗,用剪刀剪下,保留果梗10厘米左右,仔细剔除病粒、青粒、轻拿轻放,分别挂、摆在贮架上。
l、贮藏保鲜品种,以玫瑰香、巨蜂、黑奥林、意大利的二次果和泽香、龙眼、大宝的一次果为好。
2、不同入害期对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根据对比试验,一号窖于l0月21日(霜降前2天),采收入窖,人窖时窖温为8℃,窖内相对湿度为85%,入窖后第3天窖温升高至11℃,相对湿度为80%。 7天后窖温升高为13℃,相对湿度80%,此时采取喷水,放冰块、挂湿布,夜间通风等措施,窖温保持在9~10℃,相对湿度为88%左右。
二号窖于11月9日(霜降后12天)入窖,当时窖温为7℃,相对湿度为85%。入窖后,二号窖温度一直比一号窖温度低2℃左右,管理措施相同。一号窖平均损耗10.3%,二号窖
平均损耗6%。可见,早入窖损耗率高,晚入窖损耗率低。
在入窖90、120天、150天、180天分别测定含糖量,入窖后120天,糖分有所提高,120天以后,含糖有所降低。在贮藏过程中,不同品种其品质、色泽、含糖有所不同,以玫瑰香、巨蜂、龙眼等黑红色的葡萄为佳,贮藏到翌年2月,含糖及品质都有提高,并保持原有色泽。但是,绿色品种如泽香、意大利贮藏到翌年1月上旬尚能保持品种的特色,含糖有所提高。但到翌年2月上旬色泽减弱,含糖有所下降。
3、搞好预贮。将葡萄采摘后,装入筐内,放在荫凉潮湿的地方预贮2天,使温度下降,比直接入窖的葡萄,窖温降低2℃。
葡萄浆果,皮薄多汁,极难贮运,最好就地采摘,就地入窖,尽量减少搬运次数。实践证明,果皮较厚的品种如黑奥林较耐贮藏。从外地运输后贮存入窖的葡萄,两个月后,果粒硬度及光泽都有所降低,特别是穗梗脱绿易干枯落粒。

三、加强管理
l、消毒灭菌。葡萄入窖后,用硫磺粉(每立方米空间20克)密封熏蒸30分钟,然后打开气孔,排出废气。以后每隔7天按每立方米4~5克硫磺的用量熏蒸30分钟,排出废气。随着天气渐冷,当窖温降至5℃以下时,每20天左右熏蒸一次即可。翌年3月份窖温回升后,可恢复每周熏蒸一次。
2、合理控制温湿度。根据葡萄浆果的特点,入窖初期利用夜间低温,进行通风降温,控制在7~9℃,相对湿度在85~90%。入窖后30天左右,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窖温很容易控制在5℃左右,相对湿度在80~85%。进入12月份后,窖温降至2℃,即进入安全期。
通风降温应视外界气温而掌握时间,初期降低窖温,中期保窖温,后期保低温。
3、做好记录。贮藏期间应经常观察、测量,及肘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增强树势。葡萄贮藏后要达到优质,关键在于果穗人窖前的质量,要获得优质果,首先要增强树势。早秋重施基肥,基肥宜在一次果采收后,以圈肥为主,亩施圈肥l万公斤左右,磷肥300公斤,尿素75公斤,施肥结合浇水。早春追速效肥,浆果膨大期,氮磷钾同时追。二次果进入第一膨大期时,追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每亩100公斤。全年叶面喷肥4~6遍,适时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一次果早熟、早摘,尽量缩短一次果与二次果的共生期,这对获得优质二次果极为有利。
2、提高二次果的产量与质量。要使二次果优质高产,应控制一次果产量,使充足的树体营养供给二次果。浆果着色前要分3次在地面撤施草木灰,每亩施200~300公斤,即能补充钾肥的不足,又能有效地控制白腐病,提高含糖量。
3、严把葡萄入窖关。果穗入窖时应仔细剔除伤粒。二次果要充分成熟,穗、枝充实粗壮更为理想。成熟度较差的果穗应摆在贮架的中上层,因为成熟和未成熟的葡萄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不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