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生猪产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

2012-11-19 14:54:45  作者:SystemMaster

一、主推品种组合

(一)生猪示范基地。主推目前世界公认的最佳杂交组合型DLY生猪,“D”是指杜洛克,“L”是指长白猪,“Y”是指大约克猪,DLY生猪是用这三种良种猪杂交而成的三元杂交猪。这种杂交猪具有杂交优势明显,生产性能好,瘦肉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积极引导扶持农户饲养“长约”、“约长”二元杂母猪,采用杜洛克公猪精液配种生产出“DLY”仔猪。

(二)生猪养殖示范户。饲养条件好的农户主推DLY生猪,饲养条件经济基础较差主推杜长太,即杜洛克猪,长白猪,太湖猪三个品种杂交而成的生猪。杜洛克为终末公猪。

二、主推技术

(一)圈舍要求

圈舍必须做到通风透光,冬暖夏凉,干燥卫生。特别是母猪圈舍,必须配备仔猪抚育栏,这样有利于仔猪和母猪分睡、防压、干燥、卫生,也有利于冬天给仔猪保温、疾病防治及早期人工诱食补料等。

(二)饲喂方法

良种必须良法,一般应采取“一条龙”育肥法,不能采取农村传统的“吊架子”育肥法,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喂料方法一般采取生喂、湿拌料、定时、自由饮水。

(三)母猪配种技术

1、后备猪配种:一般为8月龄,体重达75-100公斤,或以母猪发情到第三次再配为宜。

2、配种时机:母猪发情周期18-23天,平均21天,每次发情持续3-5天,配种最佳时机为发情后24-48小时,即第2-3天,外观阴门肿胀到高峰刚见邹褶时,以及母猪站立不动,两耳扇动,即出现“静立反射”,为最佳时机。

3、配种方式:推广猪人工授精,可减少疾病传播,解决公母个体悬殊而无法配种问题。一个发情期分两次配种,即第一次输精配种,隔12小时后再配种1次,可提高产仔数。

(四)母猪安全分娩技术

1、预产期推算:配种后114天为预产期。也可用“三、三、三”推算,即3个月+3个星期+3天。

2、产前准备:清扫圈舍并对圈舍消毒;同时准备毛巾、盆、5%碘酒、催产药、剪刀、缝合线。

3、仔猪接生:仔猪产出后,应尽快擦干净仔猪的口、鼻、被毛粘液,在距腹壁4厘米处或3手指宽处,用手将脐带内的血向腹部推挤后将其掐断,再用5%碘酒消毒,置于保温处。产仔结束后随手将排出的胎衣和脐带捡出。

4、吃初乳:初乳中蛋白质含量比常乳高3倍,维生素A、D、C比常乳高10-15倍,同时还含较多抗体和热源基子以及免疫球蛋白。所以仔猪必须通过吃初乳才能及早获得能量和抗体,以增加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5、固定乳头:将最弱小的仔猪固定喂第二对乳头,次小喂第一对乳头,然后第三对乳头由小到大顺序固定喂乳。固定乳头目的是减少仔猪断乳时个体差异。

6、母猪产后处理:产后腹内空虚,腹内压急骤下降,饥饿感很强,吃起没饿没有饱,不能立即喂料,否则发生食滞,影响泌乳。应让母猪休息1-2小时后,喂“糖盐麸皮”汤,可使产后母猪暖腹、冲饥、补充能量、恢复消化功能和体力,3个小时再喂料。“糖盐麸皮”汤制作,温水一盆,放入少量盐、糖、麦麸等搅匀。

7、母猪难产处理:猪分娩5-20分钟产出1头,正常顺产时2-6个小时,平均4.5个小时产仔结束。若母猪产仔超过6小时或破洋水后30分钟仍然产不出仔,猪则为难产,应视情况采取助产、催产、剖腹产等措施处理。

(五)全面推广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的培育技术

两早即早补料、提早断奶;两料即乳猪料和仔猪料;两阶段即哺育阶段和保育阶段,其方法是:仔猪产后2―3天,应给予仔猪补铁补硒,可注射含硒铁针剂、富铁力、生血素等,每头肌注1毫升,没有条件的可用红粘土与煤混合做成团,置于猪圈内,任其舔食,防止仔猪盆血和提高仔猪抗病力,仔猪产后5-7天开始诱食补料,为仔猪早期的断奶打下基础,提高仔猪断奶体重。仔猪产后21-35天一次性早期断奶,以利提高母猪的年繁殖率。仔猪出生后30天内必须加强保温工作,特别是在7日以内,仔猪调节体温的能力极差,一般应保持在25℃-32℃之间。

(六)适时出栏,提高养猪效益

三元杂交生猪虽然长得快、长得大,据试验证明,最佳出肥期还是在100-120千克左右。再继续饲喂,将会因脂肪沉积加快而增加耗料,饲喂极为不合算。

(七)疫病综合防制

1、建立免疫程序:仔猪断奶后10-15天免疫注射猪瘟、蓝耳病疫苗、口蹄疫苗,同时,注射产仔母猪称更胎免疫,种母猪、培育猪、种公猪一年分别注射两次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疫苗,注射方式采取“三苗两针”的最新方式,并建立免疫档案。

2、卫生保健:对猪舍、场地、用具、饲槽、产床等要经常清扫、洗刷;每周至少消毒一次。饲养主群一年体内驱虫2次,体外寄生虫杀灭4次。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