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免割袋花菇高产培育新技术

2013-03-18 11:18:4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作者:SystemMaster

花菇是香菇在适宜菌丝生长的偏低气温和半干燥环境条件下,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菇蕾表面受环境干燥气候影响下,形成菇蕾表层菇肉不能同步生长,而形成的龟裂花纹。有花纹的菇肉细嫩、坚实,食用口感滑润、醇香,是香菇中的上等品,市场售价比光面香菇高出50%以上。

1.配方与合成:硬质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1%。

经研究,出菇整齐的菌棒转色后表面应有10%豹花斑状的白色斑点,达到这样的成品菌棒,需要掌握培养料的配水方法及检验技巧,按照传统方法管理,就可以培养出具有豹花斑状表面转色质量的合格菌棒。

1.1看原料需水量配水:先把已经合成的木屑、麦麸、石膏等原料搅拌均匀,称量1kg合成原料,(或者用栽培塑料袋装一个标准袋称好重量之后,再把原料倒出来),缓慢向原料里面加水,(一般干木屑加水量在1∶0.80.9之间,新加工的湿木屑加水量在1∶0.60.8之间,加有细锯末的原料加水量在1∶0.91.1之间)。检验合成培养料含水率达到48%55%的做法是,把已经拌匀水的原料加入新的栽培袋外面,用力轻压之后,再轻抖一下塑料袋,看塑料袋上夹原料的地方沾有麸皮和少量细木屑或锯末,袋上无水痕加水量为合格,塑料袋上有水痕,并且沾有大量麸皮和木屑轻抖不掉的为加水过量,只有少量麸皮没有木屑,袋上呈干燥状态为加水量不足。配水量合适后,计算配水比例,计算出总原料的需要配水总量。向合成原料中加水时,先加入计算配水总量的80%用水量,拌好之后看原料湿度情况再适量加调到合适为止。

1.2配水总量计量方法:①容水计量法:用量具(如大水桶、水缸)容量计算出需用加水的总数(按每立方米1吨水的比例计算)。②水流量计量方法:用自来水管或水泵的出水速度计算加水量。先称出一个水桶的容水重量,再用秒表观察装满一桶水需要的时间,计算出自来水、水泵的每秒、每分钟、每小时的出水数量,就可以给不同数量的合成原料准确加水了。

2.装袋与灭菌:免割袋装袋时,可用单螺旋或双螺旋机型的装袋机装袋。其中,双螺旋机型装袋机具有自吹风的效果,可以在套袋时鼓起免割袋利于套袋,所以更合适。免割袋装袋的虚实程度和不装免割袋的袋料装袋的虚实质量要求一样,要求手感硬实,按之有坑,手掂两头,袋膜不松。装袋过实,影响发菌速度和出菇数量及产量,装袋过虚袋料容易变形,接种后不利于菌种定置和吃料,还会因袋料过软在搬动时的弯曲引起呼吸而感染杂菌。每一次灭菌的数量以30005000棒为宜,可以分别选用国家农机补贴的西峡县神威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4管和36管的常压灭菌锅炉。其特点是:点火5分钟产出常压蒸汽135165℃,产气量每小时100150kg,每小时耗煤量825kg左右。

2.1灭菌袋料包垛方法(西峡县灭菌的简易可移动模式);

(1)铺垛底:先用塑料薄膜铺地,隔离蒸汽被地面的直接吸收,用两层砖在上面铺成长4m宽3m,留出纵横间隔810cm宽的气流通道,砖上铺一层可以透气的麻袋或编织袋,上面排放灭菌的袋料。

(2)浮水检孔和包垛(微孔比例少于3%的可以不用浮水检孔):把装好的袋料放入大水盆中,快速拨转23周,若有微孔进水,会出现暗色斑团,立即捞出,贴上透明胶带排放到蒸汽灭菌架上。每行2427袋,4m排放910排,排放1112层,堆放3000袋左右。

袋垛用双层塑料薄膜包严,中间夹一层保温毡,外盖塑料遮阳网。四边用砂土袋压实,把蒸汽灭菌炉的蒸汽管插入垛底部孔内,用沙袋封住进气管的缝隙。

(3)灭菌时间:以每次灭菌2500袋为例,袋料堆垛包好以后用大火快攻,一般6小时左右可以把包垛的薄膜鼓起。在鼓起的垛包上放一块砖用作标记,开始计时保持24小时(可以按每增加100袋增加灭菌时间1小时计算到5000袋为48小时,因为每百个菌棒含水量150公斤以上)。停火后34小时,把袋料搬进用塑料棚膜吊成的高2m、宽3M、长8M的吊棚内,点燃34盒气雾消毒剂封闭降温后,用接种箱接种,接种后用套袋方法封口。

3.发菌与刺孔:接种后的菌种穴直径发展到810cm时,脱去外套封口袋,进行第一次刺孔。沿菌团边沿向内2cm的位置刺孔,孔深0.51cm,每孔相距2cm。菌团直径长到1015cm第二次刺孔,方法同上。第三次刺孔是在菌团已经连接三分之二时进行,方法同上。菌丝长满袋以后,继续培养2030天放大气,用直径68mm的刺孔机刺孔,每行刺孔911个,此孔深为菌棒直径的三分之一,每个菌棒刺孔46行。

需注意问题:①从第二次刺孔开始,每次刺孔后均会引起菌棒自升温现象,养菌棚中的菌垛排放高度由第一次堆放1011层,逐渐降低到46层,养菌棚内管理温度1825℃,并保持经常通风和避光。②放大气后立即放到越夏菇棚中,如果继续用养菌棚越夏,适宜井字形46层摆放。③气温超过28℃禁止刺孔,防止烧菌和染杂坏棒。

4.越夏菇棚管理:越夏菇棚用95%的黑网遮阳,遮阳棚高34m,与菇棚的弓顶距离0.7m以上。菇棚层架总宽3.5m,中心弓高2.3m,弓沿边高1.8m,菇棚两边单排架宽43㎝,分为6层,中间双排出菇架宽85㎝,弓棚上用4m宽的塑料薄膜盖上防止雨水淋湿接种穴感染杂菌。

越夏菇棚需注意问题:(1)阴雨天气保持菇棚四周和棚内的空气流通,有利于菇棚内的湿潮气流排出棚外,使菌棒脱水均匀。(2)遇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用5m以下1518℃井水,向菇棚的黑网上和地面上喷浇井水降温,不要把水浇到菌棒上引起菌种穴感染杂菌。

5.剥袋催菇和养蕾:经过越夏后的菌棒重量比栽培装袋时减少20%40%为正常。出菇前的菌棒脱水率少于20%以下,不适宜直接注水催菇,可以选择1220℃的适宜出菇温度的天气,选择几个菌棒采取碰棒催菇方法,试验观察出菇情况,如果可以正常出菇,等到气温稳定在1220℃的天气,脱去塑料袋,采取碰棒催菇。选择日常气温在818℃的晴天,对适宜注水催菇的菌棒脱去塑料袋,采取注水方法催菇。注水的数量以达到栽培袋原来重量不超过5%为最佳。每一个菇棚在一天内完成注水工作,有利于整齐出菇、培育菇蕾、催花培育花菇。

经过注水或碰棒催菇的菇棚,要保持棚内空气湿度80%以上的管理方法是:白天79点打开菇棚两头的棚门,在自然空气湿度70%以上的时间保持自然空气流通,自然空气湿度降到70%关闭棚门,给棚内用高压喷雾器喷雾加湿,继续保持棚内湿度80%以上,傍晚加湿过程给菇棚通风1小时左右,夜晚封闭棚门。温度管理方法是:白天采光控制温度上限24℃,夜间控制温度815℃,连续管理34天以后,调控1520℃的上限温度范围管理到大量出菇。从注水到出菇,按照温度和湿度管理方法管理46天,可见大量出菇。

菌棒出菇后,把先出菇的菌棒放到菇棚的最下层,把没有出菇的菌棒放到出菇架的最上层,让菇棚内(封闭情况下的)15℃自然温差限制先出菇的长慢些,后出菇的长快点,没有出菇的利用棚顶温差大的特点促控快出菇。经过46天的出菇期间对菇棚内的菌棒调整和温度湿度调整,大部分菌棒上的菇蕾已经生长到0.52.5cm时,开始进行限制菌棒继续出菇和菇蕾催花育花程序。

(鲜菇生产按照上述管理方法到采收结束,不用以下的催花和育花程序,出菇管理期间不用给出菇菌棒调换上下位置。)

6.催花和育花:袋料香菇菌棒上的菇蕾直径达到12cm时,在菇棚内和菇棚外面,方便观看的1.5m高度挂一个干湿温度计,准备催花育花。具体操作程序如下:第一天排湿期,上午棚内湿度管理为70%55%,下午棚内湿度管理为65%40%;第二天敦蕾期,上午棚内湿度控制为65%45%,下午棚内湿度控制为65%35%;第三天催花期,上午棚内湿度控制为65%45%,下午棚内湿度控制为65%35%。

催花管理过程中,以西峡模式515m长的菇棚为例,管理要点如下:(1)晴天白天只需要打开菇棚的两头棚门0.51m的门口,棚内湿度低于管理要求时,用喷雾器给菇棚上的棚膜内少量喷雾,整调湿度。晚上封闭棚门,防止夜间湿潮进入棚内,同时防止大风袭击棚内的菇蕾。(2)多云天气,适当加大通风量,以棚内的湿度管理要求为控制目标,棚外湿度大于棚内时,关闭棚门。(3)催花育花期间,菇棚内的地上保持干燥不要浇水,防止白天裂开的白色花纹遇到湿潮变成茶褐色或红褐色,降低和影响花菇价值。(4)从催花程序的第一天开始,可以对菌棒上的菇蕾进行疏蕾工作。把出菇过多的菌棒,去掉0.5cm以下的小菇蕾和大于2.5cm以上不容易开花的特大菇蕾,一个菌棒上均匀保留15个以下的优质菇蕾为合适,最多不宜超过20个。(5)按上述程序管理后,第一天菇蕾表面由湿软变成脱水后的菇蕾表面有坚实感觉;第二天菇蕾表面出现有微小突凹不平的乳头形状,表面颜色由深褐色变成浅褐色至茶褐色,菇蕾中心表面有光亮,手感硬实而滑润;第三天中午可见有部分菇蕾表面出现白色花纹。继续按照催花期的管理干湿度控制程序管理,直至采收为止。

7.花菇采收与储存:花菇采收时,要戴上线制手套,不要用手指皮肤直接接触花菇表面,影响花菇的润色。采收时,用手掐住菇柄根部,轻摇旋转后拔起,防止菇柄断入袋料中感染杂菌。花菇采收标准分为烘干脱水和保鲜菇两类,烘干花菇的采收开伞度为68度时,烘干后的花菇菇形为半球形或近球形;保鲜菇的采收开伞度以46度为适宜,具有花菇特色的球形形状,或者按照市场或出口的鲜品花菇的采收要求采收。

烘干的花菇采收后不宜堆放,采收后随即摆放到炕筛上进行烘制,烘干后的花菇,要用优质塑料袋封装后,放到25℃以下的温度条件储存,防止受潮和生虫变质。鲜销的保鲜菇,采收后也应随即送交保鲜库分级保鲜。花菇保鲜期间不宜剪柄,以免剪去菇柄后的剪口发生褐变。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