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小麦丛矮病防治要精心

2012-10-18 10:06:33  作者:SystemMaster

一、田间症状。冬小麦播后秋苗期感病表现为丛矮株型,分蘖明显增多,心叶细小、嫩绿,严重者冬前即死亡;能过冬的植株返青后不断生出细小分蘖,植株明显矮化。新生叶出现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大多不能抽穗。拔节后感病的植株分蘖略多,茎直立粗壮,从第三节后节间较健株显著缩短, 叶片增长、增宽,心叶出现黄白色断续条纹,虽能抽穗但有一部分包在鞘内,籽粒瘦瘪。

二、发病特点。冬小麦的秋苗期是丛矮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发病时期。在毒源充足的条件下,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受侵就越早,发病就越严重。凡是在玉米、棉花、高粱田中套种的小麦,发病率比平播小麦高,受害重,发病率可达30%~ 50%,甚至毁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的年份发病较重。还与小麦周围的环境有关。凡是田边、地头杂草丛生的地块,以及靠近秋作物田边和秋作物秸秆堆放地,因是传毒昆虫灰飞虱的栖息、繁殖场所,发病都比较重。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清除杂草,避免提早播种、插花播种和套种的栽培方式。春麦区结合推广抗病丰产良种,可逐年降低毒源减轻发病,直到最终控制病害发生。

2、化学防治。①种子处理。病害流行期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用药剂处理种子。

②秋苗防治。每667平方米用10%的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50克,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50克,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3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③防灰飞虱。小麦播种出苗前后及第二年的返青期,每7天防治灰飞虱1次,共进行3~4次,防止灰飞虱传播可减少病毒病的发生。通常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由于灰飞虱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一家一户单独防治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做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剂,统一连片防治”,提高防治效率。

责编 早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