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再生稻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2012-04-27 16:41:07  作者:SystemMaster

1再生稻的生育特性

1.1再生分蘖的发育头季稻生长期随播种时间推迟而缩短。主要是营养生长日数显著减少(C.V一10.3%_),而齐穗至成熟间隔日数基本保持不变(30天)。再生稻只要不遇延迟型冷害,各播期的生长日数大致相同为60~62天,播种至再生稻齐穗间隔171天。再生腋芽于头季稻抽穗前lO~15天即完成全部叶原基的分化。成熟前后进入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器官发育顺序依节位及发育期而异:叶原期按由下而上的节位顺序进行分化;苞及枝梗原基按由上而下的节位顺序进行分化,并顺次抽穗、成熟。头季稻收割后经22~25天齐穗,经60~62天成熟。每降低一个蘖位约延长2天左右,但同一蘖位,不管留桩高度多少,却相对比较稳定。高桩时,上位分蘖多,群体抽穗,成熟期相对提早;低桩时,上位分蘖少。群体抽穗,成熟期相对推迟。

与头季稻比较,从叶原基分化至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显著延长,历时4l~53天,从苞分化至颖花分化又显著缩短,仅7~8天,这是再生稻一、二次枝梗及颖花分化数较少,穗头较小的形态学原因,因此,再生稻应以多穗取胜。

1.2再生分蘖的生长。再生分蘖一生有3~4叶,其中倒5蘖较多,为3.5~4叶。第一叶短小,一般长1~2cm,有的退化萎缩;倒二叶最长,达19~27cm。这些叶片基本上在穗分化期间伸长展开。腋芽萌发、叶片生长、枝梗分化同步进行。

因此促进潜伏芽萌发生长的措施具有促进穗发育功能。一株再生蘖有4~5个伸长节间,穗下节间占秆长的53.3%,秆长40.6~46.3cm,穗长占秆穗总长的27.9%,秆穗总长56.7~64.3cm,第一节间最短,仅O.8~2.8cm。

1.3各蘖成穗数及蘖部性状头季稻地上部有5个伸长节。剑叶节一般无腋芽分化。多数情况下,倒2、3蘖萌发成穗最多:倒3、4蘖穗子最大。结实率及粒重从上往下依次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倒5蘖也可能有较多萌芽成穗。据计算,倒2~4蘖的谷粒占总产量的79.8~93.5%。再生穗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腋芽萌发是再生穗数基础,争取较多穗数,关键是争取地上部倒2~4蘖萌发成穗。

2再生稻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动态

2.1叶面积动态群体叶面积呈单峰分布,峰顶在孕穗期。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的最大LAI为3.56,为头季稻的59%。高峰后,上部两叶的面积占全部叶面积的80%,是主要的光合器官。

2.2光合生产率净光合效率高峰期在孕穗至齐穗期,此时,再生稻NAR为8.83g/m.d,比头季稻高6.6%,这可能与再生稻叶片短小直立,充分受光和芽肥施后叶片含氮量较高有关。再生稻光合效率较高,但群体生长率较小,孕穗至齐穗期,再生稻CGR为21.57g/m.d,比头季稻减少130.5%。2.3器官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叶片、叶鞘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期达到高峰。茎秆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后20天达到高峰,随后有一部分物质输出。再生稻营养器官物质输出量只有头季稻的1/2,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仅占头季稻的75%,这是再生稻产量比头季稻低的重要原因。

头季稻收割后,残茬仍有不少营养物质输出,其中7.9%是在头季稻收割后至再生稻抽穗期间输出的,对腋芽生长有一定作用,92.1%是在再生稻抽穗后输出,对籽粒充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4物质来源分解再生稻苗体生长所需物质92.3%来源于当时的光合作用,7.7%来源于头季残茬的贮藏物质;抽穗后穗部充实所需物质82.8%来源于当时的光合作用,11.2%来源于头季残荐的贮藏物质,6.0%来源于本蘖营养器官的贮藏物质。因此头季稻要培育健壮的营养器官。贮藏较多的物质,并高留稻桩,增加物质贮留份额,同时要防止再生稻乳熟后冠层叶片早衰,诱导较高光合率,生产丰足的籽粒物质,是提高再生稻蓄养成功率和产量的关键性措施。

3再生稻催芽肥的施氮水平

设4个氮素水平(z13在头季稻齐穗后20天,1/3在头季稻收割后2天施下),三次重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提高,腋芽萌发量及成穗数逐渐增加,据头季稻收割当日剥查,缺氮区每亩腋芽29.33万。低、中、高氮区分别增长21.2%、54.1%和65.9%,再生稻成熟期间调查缺氮区亩穗数21.09万穗,低、中、高氮区分别增30.3%、40.6%和51.2%。

以缺氮区产量为100,则低、中、高氮三个处理的小区产量为139.6、166.5和180.7,方差结果分析,F=117.256一(极显著),表明处理间存在本质上差别,LSD测验结果,4个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准。其中,中、高氮两个处理均比缺氮区呈极显著增产。

氮肥报酬率随施量增加而递减,每kg纯肥生产的稻谷量,低、中、高氮水平分别为19.9、16.7、13.55kg。

结合前四年试验结果。催芽肥安全经济的施肥量为每亩尿察12.5kg,最佳施肥期为头季稻齐穗后20天。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