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
稻飞虱土名火蜢子、厌虫等,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种类很多,但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中、晚稻都能受其危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迅速,造成严重灾害。一般危害损失10%~20%,严重危害损失40%~60%,甚至绝收。
一、形态特征
咸虫: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暗褐色或淡褐色。短翅型成虫翅长不超过腹部,雌虫体肥大。
卵:褐飞虱将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长0.6~1毫米,常数粒至一二十粒排列成串。
若虫:若虫分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
二、危害状
主要在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末期危害,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孕穗期受害,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
乳熟期受害,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倒,叶片青枯;并加重纹枯病、菌核病发生。褐飞虱还能传播某些病毒病。
三、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推广抗、耐虫高产优质品种。(2)健身栽培。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实行科学的水浆管理,防止禾苗贪青徒长。(3)保护利用天敌。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自然天敌,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早稻蜘蛛与飞虱数量比为1∶4~5,单季稻、晚稻蜘蛛与飞虱数量比为1∶8~9,百丛有飞虱1000~1500头时,控制效果较好,一般可不防治。
2.化学防治 科学用药:稻田前期尽量少用杀虫剂,特别是三唑磷等杀虫剂。以保护穗期为重点,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做到天敌等自然因子能控制的不用药防治,天敌不能控制危害时用药防治。坚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使用吡虫啉、噻嗪酮类农药防治飞虱。防治指标:稻期常规稻百丛1000~1500头.杂交稻百丛1500~2000头。防治适期:抓准在低龄(一、二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防治药剂与方法: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每亩用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四、注意事项
因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危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喷药;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水稻叶片造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引起水稻减产,一般可造成损失10%~20%,严重的可超过50%。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为1厘米,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一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褐色宽带。
卵:一般单产于叶片背面,粒小。
幼虫:一般稻田间出现大量蛾子1周后便可见幼虫,刚孵化出的幼虫很小,肉眼不易看见。低龄幼虫体淡黄绿色,高龄幼虫体深绿色至橘红色。
蛹:体长7~10毫米,圆筒形,初淡黄色,渐变黄褐色,后转红棕色,外常包有白色薄茧。
二、危害状
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以幼虫啃食稻叶叶肉(仅留下表皮)。低龄幼虫常在新展出的嫩叶尖(上部)结成小虫苞或称束叶苞(叶苞下端可见丝状相连),苞中90%以上有活虫。幼虫食叶留下表皮,远见白色。因此,当发生量大时,危害后可见白叶满田。一头幼虫一生可食叶5~10片。幼虫通常有5个龄期,1~3龄幼虫食叶量仅为10%,高龄幼虫取食量大。
三、防治技术
防治策略:防治稻纵卷叶螟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同时注重选用抗(耐)虫品种、肥水管理和保护天敌。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足、追肥稳、后期不贪青)的方法,调控水稻生长。
2.生物防治 稻纵卷叶螟天敌有绒茧蜂、蜘蛛、青蛙、蜻蜓、隐翅虫等。尽量减少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水稻分蘖期,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螟尽量选用Bt复配剂或其他生物制剂,以保护天敌。
3.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当百丛卵量超过150粒或分蘖期25丛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进行防治。如少于15个新虫苞则暂时不需要防治,但需每隔1天调查1次,以观测其发生情况。防治药剂可每亩用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0克;18%杀虫双水剂300毫升;40%毒死蜱乳油60~70毫升;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 4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加水50千克喷雾。
四、注意事项
(1)防治适期一定掌握在新出稻叶出现新虫苞时。如果稻纵卷叶螟成虫量大(25丛可见5~10只蛾子),防治适期就要提前到始见蛾后1周(大约是卵开始孵化期)。(2)杀虫双、杀虫单对家蚕高毒.锐劲特对蜜蜂、虾、蟹高毒,注意使用安全。(3)防治稻纵卷叶螟时,田间保水3~5厘米3~5天,以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