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012-04-27 15:22:31  作者:SystemMaster
马铃薯既是粮食作物又是蔬菜作物,通常采用无性繁殖。在薯类生产过程中,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和二十八星瓢虫、蚜虫以及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等,通过我们多年试验与实践,先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后:
1、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长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发生严重,一般在开花前后出现症状。症状特点是:在叶尖和叶缘上,开始为一个水渍状小斑,病斑在叶面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尤其在叶背面更为明显。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2号、克新3号等。选用无病种薯。要求种薯无病斑、无外伤、表面光滑的薯块。适时喷药防治。开花前后加强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对全田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洒,每7d喷1次,连续3~4次。
2、病毒病
在马铃薯成株期,感染病后的植株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变小皱缩、卷曲变形,叶片上出现深浅不匀病斑,在叶片、叶脉及叶柄上产生暗褐色坏死斑点。重病株全株叶片上产生坏死斑,叶片严重皱缩,并由下向上逐渐枯死。防治方法:选用脱毒马铃薯种薯是生产上最有效的办法。除高寒山区可自留种薯外,其它地区种植马铃薯最好不要自留种薯或本地薯种。必须用脱毒马铃薯种薯。
3、环腐病
马铃薯开花以后症状明显,全株为萎蔫及薯块发病,顶部叶片变小,叶缘内卷,产生黄色斑块,严重时全株枯死。病薯外皮发软,切开后维管束变为乳黄色,呈半环状或环状,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菌液,同时皮层易剥离。经过贮藏后薯块症状更明显。带菌种薯在切块过程中,通过切刀传染,由伤口入侵。病源细菌侵害维管束引起全株症状。地温对发病影响较大,16~28℃均可发病,18~24℃发病重,但超过31℃可抑制病害发生。防治方法:严格检疫,严防调运病薯。选用抗病品种克新2号、3号。防止伤薯、病薯入窖。切块时,认真挑选种薯,可选无病小薯留种,防止切刀传染,可用2%升汞液、5%石灰水、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溶液擦刀。
4、二十八星瓢虫
俗称花媳妇、花大姐。它是一种半球形的小甲虫,在它的背部有二十八个小黑斑。二十八星瓢虫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叶片,发生严重时整个马铃薯叶子吃光,仅留下网状叶脉。防止方法:在卵孵化盛期到幼虫未分散前进行叶面喷药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5%溴氢菊酯3000倍液等喷雾。7d喷1次。喷药时要求均匀周到,每个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以便杀死孵化的全部幼虫。
5、蚜虫
当气温在15~25℃,相对湿度低于70%时,易引起蚜虫蔓延为害薯类作物。单靠药剂防治往往效果不理想,采取如下防治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田间管理,严防干旱;利用蚜虫天敌食蚜蜂或瓢虫灭蚜;利用蚜虫趋黄色特性,在黄色板上涂机油或农药粘杀蚜虫;也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特性,在有蚜虫的地方挂银灰色或覆盖银灰膜驱蚜。然后可用20%的乐果乳剂800倍液喷雾,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5~7d喷1次,连续喷3~4次。
6、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蛴螬为金龟甲幼虫,常弯曲成C形。为害幼虫的根和根茎部,受害处呈较整齐的切口,薯块常被1咬成凹坑或啃去皮层。幼根受害后造成断垄现象。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幼虫为暗褐色,咬食地下薯块根茎。金针虫其成虫又叫叩头虫,幼虫体黄色细长,坚硬有光泽。成虫浓栗色,全身生出黄色细毛。以幼虫咬食薯块和幼苗茎基部。蛴螬、地老虎、金针虫均为地下害虫,其防治方法大致相同,可采用如下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肥,因而根系发育较快,苗齐苗壮,增加抗虫性。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栽种前用5%西维因500g,拌细土10kg,每亩用药2kg。发生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