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苹果垂柳式整枝技术

2012-04-27 14:00:05  作者:SystemMaster
苹果垂柳式整枝技术是我县苹果状元正春祯发明的。该技术已通过了省级鉴定。采用垂柳式整枝技术,新建果园第三年挂果,第四年丰产,五年后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现将该技术操作要点介绍如下:
一、幼树整形修剪技术
垂柳式树形树冠体积中等,枝量多,但绝大多数枝条向下悬垂.相互不遮挡,利于通风透光,因此可适当密植,以提高产量,株行距以3米×4米为好,也可根据立地条件适当调整。其整形修剪的方法如下:
第一年:建园时选壮苗、大苗定植,1.2米定干,剪口下20厘米为整形带,发芽后保留整形带内的芽,整形带以下的芽全部抹除,最终主干高度为0.8~1米。对不够定干高度的苗木,栽后可在嫁接部位以上选壮芽作顶端壮芽剪截,待生长至定干高度以上后再行定干。发芽后,在整形带内保留顶端壮芽形成中心干,在其下选择方向合理的3个壮芽培养第一层的3个主枝。3个主枝在主干上应上下错开,以免对中干形成卡脖。当年秋季,第一层3个主枝长达1米以上,均拉至70°左右。冬剪时将中干及主枝上的竞争枝条剪除,辅养枝保留。中心干在第一层枝向上约1.2米处剪截,以培养第二层主枝,保留的第一层主枝拉开后缓放。
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对拉开的主枝进行刻芽,刻芽的间距为20厘米左右,对主枝刻芽后发生的大量旺长枝条,直立生长和过密的应疏除.其余枝条保留任其生长,其间隔为20~30厘米,秋季落叶后,这些新枝长度已达80厘米以上并已木质化,可将这些枝条向地面扭弯下垂,然后用细绳或铁丝固定,使其呈垂柳状。注意:扭拉枝条时不能将其折断。对第一层主枝前端的延长枝,同样也向下垂直扭弯并固定,使主枝水平部分的长度保持在1米左右,经1年生长,上年剪截的中干已经开始形成第二层主枝,将顶端枝保留作中心干延长枝,并选留第二层3个主枝,3个主枝水平夹角呈120°向3个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层主枝上下错开拉至70°。冬剪时,对中心千延长枝在距第二层主枝约1.2米处短截,以培养第三层主枝。
第三年:春、秋季各按照对第一层主枝的处理方法,对第二层主枝进行刻芽。按照培养第一、第二层主枝的方法培养第三层3个主枝。3个主枝呈120°水平夹角延伸并与下层主枝错开,秋季拉枝。冬剪时不再留中心干,树高控制在3米左右。
第四年:按第一、第二层主枝的处理方法对第三层主枝刻芽。至此,树形基本形成,树高3米左右,冠径2米,干高0.8~1米,主枝9个,分为三层,每层3个,开张角度70°左右,主枝上着生长枝,全部下垂,形似垂柳。
二、大树的改形技术
将原有的主干疏层形或纺锤形大树改造为垂柳形的方法是:逐渐疏除层间过渡枝,加大层间距,逐年疏除主枝上的侧枝。在主枝上促发和保留长枝.缓放,向地面扭拉形成垂柳状,改造时应注意对保留的主枝不要短截,而是将主枝的前端也向地面呈垂直弯折固定,只有如此处理后,才会在主枝上促发大量背上旺枝,下拉后形成垂柳树形。对于结果老树,主枝上的原有结果短枝应全部保留使其继续结果,待下垂的结果枝形成结果能力后,再逐步疏除。
各长枝被拉向地面后,主枝上以及长枝的折弯弓背处会发出大量的背上枝,对这些背上枝除疏除少量过密的以外,其余全部保留缓放,特别是果枝折弯弓背处发生的背上直立枝更应该注意保留。保留这些枝条的作用有二:一是可以增加枝叶量,养根壮树;二是可以培养成后备结果枝。原下垂的结果枝结果2~3年后结果能力下降,可将其剪除,将附近的后备结果枝向地面垂直弯下,补充空间。以后每年均依此法进行更新处理。
三、注意事项
1.该技术主要采用拿枝、拉枝和别枝,枝条以缓放为主,很少短截,更不需要环剥。
2.该树形由于产量高,因而在施肥、浇水上要比传统树形的果园增加1倍。每667平方米施杂肥6000公斤以上、生物有机肥和化肥400公斤以上:施基肥时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每年秋天深翻果园,保证浇透封冻水和芽前水。
3.老弱病树不宜采用此法进行改造。
4.枝条下拉的时间宜在每年的5~6月或秋季果树落叶后进行。5~6月拉枝有利于花芽分化,而秋季枝条已经木质化,柔韧程度不高,不易拉枝。垂枝下拉的枝条长度必须达到0.8~1米以上,对达不到长度的枝条,可以缓放任其生长,待达到长度后再下拉。
实践证明,垂柳式整形修剪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苹果树,还可以用于一些容易发生旺长枝条的果树,如甜柿树、梨树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