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又称真性鸡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引起的主要以禽类感染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从证实1878年意大利暴发的鸡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以来,目前该病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均有发生。在禽病史上,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每一次暴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亚、欧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仅给养鸡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1、禽流感流行的特点
1.1?病毒的感染谱(宿主范围)广。现已证实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世界范围内许多种类的家禽(如火鸡、鸡、鸭、鹅、鹌鹑、鸽子、珍珠鸡、石鸡、鸵鸟、雉鸡、鹦鹉、八哥等)、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野鹅、海鹦、海鸠等)和鸟类(如燕子、石鸡、乌鸦、麻雀、苍鹭等)等,引起发病或呈隐性经过。家禽中鸡、火鸡、鸭、鹅是自然条件下最易感的禽种。此外,禽流感病毒还可感染猪、马和人以及鲸鱼、雪貂等多种动物。由于病毒的感染谱广,造成禽流感的传染源较多,给禽流感的防控带来很大难度。
1.2?病毒血清型多、易变异。依据禽流感病毒两种特异性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亚型。目前已知道HA抗原有16种(Hl~H16),NA抗原有9种(N1~N9),两者之间可以构成若干血清亚型。引起禽流感的病毒株血清亚型主要有H7N7、H5NI、H5N2、H7N}、H7N3等。一般认为H7、H5毒株为高致病性,当然,并非所有的H5和H7都是强毒。
虽然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株只是少数,但由于其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且基因结构是由8个能够各自独立复制的基因片段组合而成,再加上病毒亚型繁多,因此当不同毒株感染同一宿主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基因重排、互补、表型混合等多种基因组变异,使原来的低致病性毒株有可能变异为高致病性毒株。一旦病毒发生变异,则以往的疫苗免疫就会失败,给禽流感的防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1.3?水平传播为主且速度快。 一般认为禽流感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水平传播,感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病禽和带毒禽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排出病毒,通过尘埃、饲料、饮水、输精工具、蛋筐蛋盘、运输工具、鸟类等进行传播,因此传播速度非常快。鸡群中一旦有感染,易引起全群暴发,甚至波及邻近的鸡场和乡村养鸡户。
水禽和鸟类感染禽流感后,临床上通常不表现症状,但可长期带毒并排毒,尤其是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散毒范围甚广,一旦病毒是高致病性毒株,即可引起暴发性流行。这说明水禽和鸟类在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1.4?诱发因素与流行季节。从以往发生禽流感疫情地区的环境条件来看,通常温暖、潮湿,水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疫病防御体系薄弱,家禽饲养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缺乏科学的防御措施,再加上各种家禽混合饲养等,是构成疫病传播的诱发因素。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暴发于冬、春季节,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夏季发病较少,多呈零星发生,发病鸡群的症状也较轻。
1.5?禽流感多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 禽流感本身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疫病,发病鸡群抗病能力极差,往往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常见的并发和继发病有大肠杆菌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等。
1.6?发病康复的鸡群易复发。不少鸡群在发病恢复期或康复后I~2个月又发病。康复鸡的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不能保护鸡体免受禽流感强毒的侵袭,此时若环境中有禽流感病毒存在,鸡群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发病。但同一鸡群第二次发病时,往往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
2、禽流感流行的临床表现
病禽的临床表现因家禽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有无并发症以及毒株毒力和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据此可以将其分为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
2.1?低致病性禽流感。潜伏期长,发病比较缓和,传播慢,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低。病禽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以及全身症状。
病禽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呆立;眼结膜发红,眼睛流泪,有分泌物;鼻腔有分泌物流出;头部肿大,有的冠和肉髯边缘因淤血呈暗紫色,肉髯可变厚、变硬,触之有热感;腿部鳞片有出血斑等症状。
呼吸道症状通常较轻,病禽有的咳嗽、有呼吸哕音,有的呼吸困难,伸颈张嘴,发出尖叫声。个别病禽出现腹泻症状,有的排出水样稀便,其中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有的排出黄色、绿色或浅绿色稀便。
病禽产蛋量厂降,下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因感染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产蛋量下降30%—70%,严重的可能下降到接近停产的程度。同时软壳蛋、褪色蛋、沙皮蛋、畸形蛋等明显增多。一般在7—10天内下降到最低水平,在此水平停留2周左右才缓慢回升。产蛋下降的幅度、回升快慢与病禽感染毒株的毒力强弱、饲养管理好坏、是否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剖检可见气管下端、支气管上端气管环充血,气管内有渗出物;少部分可见到心脏脂肪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个别可见卡他性肠炎。成年禽的卵子充血、萎缩,输卵管充血及大量炎性渗出相当普遍。
对于非典型禽流感如不采取积极措施,病毒很难在疫区被根除,疫情会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使疫区越来越大,而且病毒还有变强(变成高致病性)的可能。
2.2?高致病性禽流感。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临床亡家禽发病急,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较长时,表现为体温升高且高烧不退,食欲废绝,产蛋率急剧下降并可见大量软皮蛋、薄壳蛋、畸形蛋。头颈、颜面部肿胀,鸡冠和肉垂发紫或见水肿,眼睛流泪,口、鼻中含有或流出黏液,呼吸高度困难并发出尖叫声,多数排黄绿色稀便,相当部分有神经症状,表现为共济失调或瘫痪,腿部鳞片有出血斑块。种禽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大幅度下降。很短时间内大批死亡。大群呈现极高的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剖检可见病禽全身皮下出血。气管和喉头充血、出血,黏膜表面有多量黏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鸣管部位有出血斑,肺出血、坏死,气囊膜增厚,内有纤维素性渗出或F酪样物。腺胃乳头出血,有脓性分泌物,腺胃与食管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溃疡,肌胃角质膜下出血;十二指肠及小肠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直肠黏膜及泄殖腔出血,心包膜增厚,心脏冠状沟脂肪及心外膜出血,有时还见心肌条状或点状坏死。肝、脾可见出血或坏死,黏膜面有程度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胰脏有出血斑和坏死灶。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母禽卵巢和卵子出血,有的卵泡变形、破裂,卵黄液流入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充血、出血,内含大量黏液。公鸡睾丸肿大、出血。
3、禽流感的防制措施
鉴于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和严重危害,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防制禽流感的发生。
3.1?加强检疫
3.1.1?加强国境口岸检疫。国家海关应对进口的家禽、野禽、观赏鸟类、禽种蛋、精液、禽肉以及来自禽类的生物制品和相关产品等。进行严格检疫,同时应对出口国的疫情有所了解,守好国门,把好进口关,严防国外疫情传人。
3.1.2?加强国内产地、运输环节检疫。兽医检疫部门应做好家禽产地、集散地、屠宰加工厂和铁路、公路、码头、港口、航空港等流通领域的疫情检测和疫病检疫,一旦发现感染的家禽或其产品应及时上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禽流感的传播和蔓延。
3.2?养禽场应实行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是目前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所有传染病预防的前提。其内容广义地说,包括用以切断传染病病原体传入途径的所有方法。就禽流感的综合防制而言,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3.2.1?养禽场应建在远离河道、湖泊的地方,养禽场周围不得饲养其它畜禽,避免所养家禽与其它畜禽和野生鸟类的接触,尤其应避免与水禽如鸭、鹅、野鸭等的接触,同时应严防野鸟出入。
3.2.2?实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同时应加强进出场车辆、蛋筐和用具的消毒以及周围环境的定期消毒;此外,还应定期消灭养禽场内的有害昆虫如蚊、蝇等和鼠类;死亡禽类应焚烧或深埋,其粪便和垫料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2.3?养禽场应坚持自繁白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以使接种的家禽获得较一致的免疫力和防止传染病的循环传播。
3.2.4?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提高禽只的抗病能力;注意秋冬、冬春季节气候的变化,作好保暖防寒和通风工作。
3.2.5?加强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是防止禽流感暴发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由于目前已知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之间没有或只有较低的交叉保护性,因而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必须使用特异性血清亚型疫苗。我国已研制出针对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的灭活苗。
3.3?发生禽流感疫情后的措施
??一旦发生可疑禽流感疫情,应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一经确诊,应立即采取果断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3.3.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与扑灭措施。及早诊断,划定疫区,严格封锁,扑杀受到感染的禽类,对疫区内可能受到感染的场所进行彻底的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易感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3.3.2?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措施。经确诊为低致病性禽流感后,应采取与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相似的措施,隔离封锁发病禽场或禽舍,加强消毒工作,改善禽只的饲养管理,在禽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抵抗力。由于对禽流感目前还无可靠的特异疗法,因此在禽流感流行过程中不主张治疗,以防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