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农村养禽场消毒技术

2012-04-25 11:57:07  作者:SystemMaster
目前,我国农村的养禽场,特别是养鸡场老病未能根除,新病不断发生流行,疫病中混合感染比例增加,细菌性疫病出现比例增大。有些养禽场一方面采用增加疫(菌)苗种类、免疫数量、次数,另一方面给鸡群增投抗菌药,试图控制细菌的继发或并发感染,结果造成鸡群中菌株耐药性增强,导致在发病后很难挑选出敏感有效的药物。同时也使家禽体内有益微生物被杀死,造成菌群失调,影响家禽健康和生产水平的发挥。造成这种既浪费、又被动的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禽场消毒工作没有跟上。可以说,消毒工作是我国农村家禽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做好科学经济有效的消毒工作,是控制病原体进入养禽场和消灭养禽场内存在的病原体的主要可靠方法。

1、 禽舍消毒

??

现代养禽实践中强调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经过一个饲养周期,为了给下一个饲养周期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1.1?首先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清洗。清扫、冲洗要细致认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一般是先扫后洗,先顶棚、后墙壁、再地面;从禽舍的远端到门口,先室内后室外,逐步进行,不留死角。经过认真彻底清扫和清洗,不但可以清除80%—90%的病原体,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粪便等有机物的数量,有利于化学消毒剂发挥作用。


1.2?彻底清洗完毕后进行化学消毒。空舍消毒一般要求使用2—3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药进行2—3次消毒。只进行一次消毒或只用一种消毒剂,效果是不完全的,因为不同的病原体对不同的消毒剂敏感性不同。

??

第一次消毒可用碱性消毒剂,如1%—4%的烧碱或10%的石灰乳,用来粉刷地面、墙壁。适当浓度烧碱溶液还可用于喷雾消毒。第二次消毒可用酚类或氧化剂(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第三次用甲醛熏蒸消毒。可用加热法或氧化法熏蒸,使用氧化法时先计算好消毒容积,每立方米用42亳升福尔马林、21克高锰酸钾,氧化消毒要关闭门窗,加热至20℃,相对湿度70%以上,作用7—24小时。

2、带鸡消毒

??

带鸡喷雾消毒彻底全面,既能直接杀灭隐藏于鸡舍内环境包括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又能直接杀灭鸡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对马立克氏病、传染性囊病、新城疫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对细菌性疾病如葡萄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支原体病等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尤其对预防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更佳。此外,还能沉降粉尘、防暑降温、提供湿度、净化空气、改善鸡舍环境,也利于饲养人员的健康。


2.1?带鸡消毒的方法:首次带鸡消毒的日龄不低于7天,以后再次消毒时间可以根据禽舍内的污染情况而定,一般在育雏期(42日龄以前)每周进行1次,育成期7—10天1次,成禽10天1次,发生疫病时则每天1次。清除粪便后也要带禽消毒1次。喷雾量按每立方米约15毫升计算,关闭门窗进行。


2.2?常用带禽消毒药使用浓度:新洁而灭,0.1%;过氧乙酸,育雏期0.2%、育成和成禽用0.3%;次氯酸钠,0.2%—0.3%;复合酚(菌毒敌),育雏期1:300,育成和成禽用1:250浓度。

3、 饮水消毒

??饮水消毒是在鸡体外将饮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杀灭,以防止鸡饮水时感染传染病而发生传播。但当鸡发病时,必须投放其他药物方可奏效。准确掌握消毒药剂量,在对家禽进行弱毒活苗接种前后两天停止饮水消毒。饮水消毒方法简单,预先在另外的容器内调制成稀释液,然后放在饮水器或饮水槽内让鸡饮用。最主要的是要选择有效、安全且对鸡无毒性、无副作用、鸡产品中无残留的消毒药。常用消毒剂:漂白粉,每1 000毫升饮水加0.3—1.5克,或每立方米水加粉剂6—10克;过氧乙酸(20%)每升水加l亳升;高锰酸钾(0.1%)、百毒杀(50%)每l0千克水预防量0.5—1亳升,发病时1-2亳升。


4、禽场中用具用品消毒

??

禽场中用具用品很多,这些用具用品的制材、用途各不相同,因而采用方法不尽一致。具体应用如工作服用紫外线灯照射,工具类用福尔马林熏蒸,还有车辆喷洒,蛋托浸泡,医疗器械高压消毒等。

??

就农村养禽场来说,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切断疫病流行途径,给家禽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至关重要。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