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优质肉牛饲养新技术

2012-04-25 11:55:54  作者:SystemMaster

1、饲养特点与日粮配合肉牛的饲料种类及其营养成分与役牛和奶牛基本相同。饲养中应注意如下特点:

采食特点。肉牛的采食很粗糙,不经细嚼即咽下,饱食后进行反刍。食入的整粒料,大部分沉入胃底,而不能反刍重新咀嚼,造成过料排出;喂大块块根、块茎饲料,容易发生食道梗阻,危及生命;牛舌卷入的异物吐不出来,特别是食入饲草中的铁丝,往往造成创伤性网胃炎、心包炎等。所以饲料要进行加工调制并消除异物。肉牛最喜食青绿饲料、粗料和多汁料,其次是优质青干草,再次是低水分的青贮料;最不喜食的是秸秆类粗饲料。对精料,牛爱食拇指甲大小的颗粒料,但不喜欢吃粉料。肉牛爱吃新鲜饲料,在饲喂时应少添、勤添;下槽时要及早清扫饲槽,把剩草晾干后再喂。肉牛没有上门齿,不会啃过矮的牧草,所以,当野草高度未超过5厘米时不要放牧。牛有较强的竞食性,群养时相互抢食,可用这一特性来增加采食量。

采食时间。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每天采食时间约为6-7个小时。若食用的饲草粗糙,如长草、秸秆等,则采食时间更长;若饲用的草软、嫩,如短草、鲜草,采食时间就短。当气温低于20℃时,有68%的采食时间在白天,气温在27℃时,仅有37%的采食时间在白天。根据这一特点,夏天可以夜饲为主,冬天则为舍饲。日粮质量差时,应延长饲喂时间。

采食量。与体重有密切关系,如肥育的周岁牛体重250公斤时,日采食干物质为其体重的2.8%;500公斤时,则为其体重的2.3%。膘情好的牛,按单位体重计算的采食量低于膘情差的牛;健康牛采食量则比瘦弱牛多。牛对切短的干草比长草采食量要大。对草粉的采食量要少。若把草粉制成颗粒,采食量可增加近50%。日粮中营养不全时,牛的采食量减少;日粮中精料增加,牛的采食量也随之增加;但精料量占日粮的30%以上时,对干物质的采食量不再增加;若精料占日粮的70%以上时,采食量反而下降。日粮中脂肪含量超过6%时,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下降;超过12%时,牛的食欲受到抑制。此外,安静的环境、延长采食时间,均可增加采食量。酸碱度过低或过高,也会降低牛的采食量。

饮水。在一般情况下,饲料中的水分不能满足牛体的需要,必须补充饮水,最好是自由饮水。饮水量可按干物质与水1:5左右的比例供给。冬天应饮温水,水温不低于30℃,以促进采食量和肠胃的消化吸收,对减少体热的消耗也有好处。

尿素的喂饲。用于喂肉牛的各种非蛋白含氮物,必须纯净,不含对牛有害的杂质。因硝酸铵及其他硝酸盐在瘤胃中能转化为亚硝酸盐而中毒,所以决不可用作牛的非蛋白含氮物补添剂。尿素喂牛的用量不得超过日粮干物质的1%,或每百公斤体重喂20-30克。喂尿素时,必须经过10天以上时间由少到多增加到最大限量。实践中一般用0.75公斤尿素与5.52公斤玉米搭配饲喂,其效果大约6公斤豆饼的价值。严禁把尿素溶于水中喂饮,以免中毒。喂尿素1小时后饮水为好。

2、饲喂方法饲喂的饲料必须符合肉牛的采食特点,在喂饲前进行加工。如果料粉碎不细,则牛食后不易消化利用,出现过料现象;而精料过细牛又不爱吃。因此,要根据日粮中精料量区别饲喂。精料少,可把料同粗料混拌饲喂;精料多时,可把粉料压为颗粒料,或蒸成熟团饲喂。粗料应该切短后饲喂。牛喜欢吃短草,即寸草三刀,可提高牛的采食量,还可减少浪费。快速育肥,当精料超过60%时,为了使其瘤胃能得到适当的机械刺激,粗料可以切得长些。野草之类可直接投喂,不必切短。块根、块茎和瓜类饲料,喂前一定要切成小块,绝不可整个喂给,特别是土豆、地瓜、胡萝卜、茄子等,以免发生食道梗阻。豆腐渣、啤酒糟、粉渣等,虽然含水分多,但其干物质中的营养与精料相仿,喂用这类饲料可减少精料喂量。谷壳糟、高粮壳糟等,只能用作粗饲料。糟渣类的适口性好,牛很爱吃,但要避免过食而造成牛食滞、前胃活动迟缓、膨胀等。以400公斤体重的肉牛为例,酒糟日喂量最多为40公斤,糖渣为60公斤,豆腐渣为30公斤,粉渣为40公斤。

3、日粮配合的原则第一,日粮所含营养物质必须达到牛的营养需要标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个体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二,应以青粗饲料为主,精料只用于补充粗饲料所欠缺的能量和蛋白质。第三,日粮组成应多样化,使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全面,以提高日粮的适口性和转化率。第四,日粮的营养浓度要适中,除满足营养需要外,还应使肉牛能吃饱而不剩食,又不致因重量容积过大吃不进去。第五,把轻泻饲料(如玉米青贮料、青草、多汁饲料、大豆、麦麸、亚麻仁饼等)和易致便秘的禾本科干草,各种农作物秸秆、枯草、高粱籽实、秕糠、棉籽饼等互相搭配好。饲料中不应有含毒、有害物质。第六,饲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