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秋季节生产蝇蛆,往往采用室内育蛆。在夏季,多采用室外育蛆。幼虫室应保持较为黑暗的条件。室内以粪便池养的幼虫,能消耗相当体重 10 倍的食物。粪料起初含水量高,有臭味,在幼虫不断取食活动下,粪就逐渐变得松散,臭味减少,含水量降低,体积大大减少,因此,应注意及时补充新鲜粪料,以免粪料不足令幼虫爬出池外。室内以农产品下脚料箱养的幼虫,也应加强管理,随时添加饲料,防止幼虫外逃。室内育蛆时,首先在房内修建保温、加湿、通风设施,然后修建水泥池多个。一般池子要求面积在 2 一 4 米?,深 20 厘米,其上用窗纱做成盖子。温度要调节在 25 ℃ 左右。然后,将畜禽类粪便加水 80 % ,堆好并盖塑料薄膜沤制发酵 48 小时以上再用。用时将饲料 PH 调至 6 . 5 一 7 . 0 ,按每平方米 40 一 50 千克的量将其放人池内铺平。然后将收集的卵均匀撒在上面,经过 8 一 12 小时孵出蛆来。 4 一 5 天后育成蛆虫收集利用。室外平地粗放育蛆是在蝇蛆生长季节,在室外修池然后将卵移人池中孵化成蛆。一般池中饲料铺设厚度在 10 厘米左右,雨季要注意遮雨水,以免翻池跑掉。用发过酵的鸡类、猪粪或食品厂的下脚料(如酒糟,酱油渣,醋糟)、屠宰场的下脚料等混合,平摊于地上,诱集自然界的苍蝇在上产卵。一般每千克料在 7 天内可养殖收获 150 克左右的蝇蛆。牛蛙养殖可采用此法。采用此法的关键是要及时收获蝇蛆,及时把收获的蝇蛆拿去喂牛蛙,否则人工生产的大量苍蝇,飞出养蛙场将给人们带来莫大危害。也可把培养蝇蛆的料放人筛内,将筛放在容器之上,或挂于养蛙池水面 30厘米上方,利用蝇蛆的避光性与钻孔性,从筛上钻出,落人容器内或饵料盘上,成为牛蛙的饵料。
具体操作过程和条件如下: ① 卵的孵化。蝇卵可直接放入装有新鲜育蛆料的培养盘中进行孵化培养。第三天视育蛆料颜色决定添加新的育蛆料,若育蛆料比较松散,而颜色发黑,说明虫口密度大,营养不够。这时可将上层育蛆料去掉一部分,然后添加新的育蛆料。大规模养殖时可将卵与麸料放在育蛆料(鸡粪与猪粪的比例为 1 : 2 )上孵化,料厚约 7 厘米,湿度约 70 % ,在 18 一 33 ℃ 下,约经 3 一 32 小时可孵出幼虫, 4 一 5 天幼虫吃粪料后生长至化蛹前,即可采收。每 500 克粪料可养出蝇蛆约 10 000 条,平均每条重 20 一 25 毫克,总重为 200 一 250 克,即料蛆比约为 2 : 1 。另外也可将蝇卵的孵化与幼虫的培养分开进行。孵化阶段可先用脸盆,待卵孵化出且呈半干状态时,将幼虫同料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育蛆料的培养盘中进行培养。一般幼虫投放量,以 1 万只种蝇每天所产卵可占 0 . 35 米?为宜。 ② 饵料的添加。当室温在 22 一 29 ℃ 时,饵料的添加可避免用料过厚、增温过高所造成的幼虫逃逸和培养料下部发酵所造成的饵料浪费。饵料厚度一般夏季 3 一 5 厘米,冬季 4 一 6 厘米。③蛆的分离回收,蝇卵孵化后,经过 4 天的培养,若不留种即可进行分离待用。若留作种蝇需继续培养直至化蛹。用蝇蛆作饲料,如果鲜用,用前需清水冲洗消毒,直接加人饲料中配合用。如果用于干制品,则洗后烘干、粉碎、贮藏备用。蝇蛆与饲料的分离是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分离幼虫时,可利用幼虫的负趋光性,分离的方法有多种,如人工分离法,可将要分离的蛆培养盘放到有光线的地方,由于蛆畏光,向下爬,这时可用铲子将上部废料轻轻铲出,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把废料去净为止。筛分离法,将要分离的蛆连同培养料一齐倒人分离筛中,蛆逐渐向饵料下层蠕动,并通过筛孔掉到下面的容器内,而废料留在上面,达到分离目的。具体操作实例可参照以下方法,利用分离箱将幼虫从培养基质中分离出来。分离箱分别由筛网、暗箱和照明部分组成,筛目一般用8 目(用农产品下脚料饲养则用更细的筛网),筛网上设有强光灯。分离箱一般长、高、宽各为 50 厘米。分离时把混有大量幼虫的培养基质放在筛板上,打开光源,人工搅动培养基质,幼虫见光即下钻,不断重复,直至分离干净;最后将筛网下的大量幼虫与少量培养基质,再用 16 目网筛振荡分离,即可达到彻底分离干净之目的。但这样做费时费力,且分离不很彻底,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上述方法虽适用于以麦麸、酒糟、豆渣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培养料的蝇蛆分离,但有时培养料是禽畜粪便的情况就完全两样。因为利用禽畜的粪便养殖蝇蛆虽可以化废为宝,生产优质昆虫蛋白饲料;化废为利,生产优质有机肥,但因粪块黏重,需要人工不断的将其翻动、摊薄,花工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料蛆分离率低(一般仅为 60 %左右),所以这种分离技术成了制约用禽畜粪便规模化养殖蝇蛆的瓶颈。据报道,沈晓昆、戴网成在充分研究了蝇蛆的各种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一种蛆料分离的新技术。采用这种方法不受气候、光源的限制,可在室内进行,占地面积小,整个分离过程大为简化。进入分离程序后,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蛆即会从培养料中爬出来,集中到一起,分离率可达 90 %。近几年中科院李绍隆发明了一种电动的蝇蛆分离技术,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为: 98117156 ,如果能生产使用,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劳动效率,为大规模养殖家蝇提供便利条件。
2 .留砂蝇蛹的选留。留作种的蝇蛆经过 4 一 5天的培育熟后即化蛹。选择个体粗壮、生长整齐的蝇蛆在化蛹前一天,把蝇蛆从培养料中分离出来。方法是把表层的培养料清除,剩下少量的培养料和大量的蝇蛆,次日蝇蛆基本成蛹并在培养料上面,可将蛹转入羽化缸内并放人蝇笼内待其羽化成蝇。